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与财政货币政策选择
摘要:我们建立了一个VAR模型,对宏观经济波动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财政赤字对GDP增长的影响在开始阶段为正,其后财政赤字对GDP的影响为负。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以扩大赤字进行融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会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实证,结果显示,利息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前两年内影响几乎为零,第二年以后开始有正的影响,说明利息率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整会有一个较长的之后期。
关键词:VAR,财政货币政策,经济波动
1 引语
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具有自己的特征,因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系。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逐渐引入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应对,逐渐具备现代经济调控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两大进程当中,也为中国经济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课题。1990年以来前苏联东欧经济体面临的是转型问题,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发展问题。对于发展,中国面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任务;至于经济转型问题,中国实行的是渐进性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因此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既有制度变革带来的冲击,也有其他变量带来的内生经济变化导致的波动,还包括所谓真实经济因素,比如生产率冲击等导致的波动。因此面对独特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特点。 我国国内很早就开始关注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搭配问题,事实上,在计划经济年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计划的一部分,缺乏相对独立的含义。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引入市场经济体系,建立起相对完备的财政与货币体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财政与货币政策正成为政府手中主要的经济政策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运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政策体系建立阶段;反通货膨胀阶段;反通货紧缩阶段;抑制经济过热、宏观调控阶段。政策建立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到价格闯关之前的1988年,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实行一系列制度变革,逐步引入市场经济因素,并尝试建立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我国的价格改革导致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反通货膨胀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1998年之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严重受挫,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沼当中,我国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力发行国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左右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并实现快速增长,连续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已经难以为继。而且,经济出现过热的迹象,因此宏观政策开始调整,2004年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发行规模。到今天,中国经济出现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为中国经济政策提出新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