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政策收敛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摘要]在传统的收敛模型中加入空间因素,分析了我国1997-2005年30个省的财政政策收敛情况。结果显示:财政收入类变量呈现发散趋势,财政支出类变量呈现收敛,财政支出收敛的速度大于总产出的收敛速度;基本建设支出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行为存在相互模仿;科教文卫支出有空间外溢性趋势;税收竞争在我国表现并不显著。
[关键词]财政政策; 收敛 ; 空间计量经济学; 模仿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研究这些新特点,对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新古典增长模型预言不同地区的收入将随时间的推移而趋向收敛。低收入地区的增长速度将比高收入地区更快。Solow (1956)认为如果税收占总产出的比重是一常数[1],那么,当总产出收敛时,税收和财政支出也将会趋向收敛。Skidmore(2004), Steven (2005)对财政政策出现收敛的原因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做了解释,在政府供给方面存在边际报酬递减。他们认为政府支出的绝大部分都应该是生产性活动的投入而不是即时性消费,这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政府建筑物等等这些实体性的物质,还包括教育、环保和产权保护支出形成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等资本,政府活动的大部分内容应该被解释为一种投资活动, 这种投资如私人投资一样也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性质:财政支出比较高的政府扩张支出的动力比较弱,而那些财政支出较少的政府有更强的增加公共支出的意愿。在需求方面存在边际效用递减。对政府公共品和服务需求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表明,生活在低水平政府支出中的消费者将会从政府增加一单位的支出中得到的边际效用要高于生活在高支出水平的消费者,这样的结果使得低支出水平地区的消费者更愿意为政府的扩张支出政策付费,导致初始支出水平低的地区有比较高的支出增长率。Scully(1991)从与Tiebout(1991)模型认为的迁移能强化地方财政政策差异的不同角度,强调了迁移对财政收敛的作用,并且认为财政收敛降低了投票者通过迁移显示出对俱乐部产品偏好的机会,财政收敛使Tiebout的这种迁移无法逃脱出利维坦(Leviathan)境地。国外学者对是否存在财政的收敛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Annala(2003)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7-1996年美国各州财政政策存在条件收敛。Skidmore, (2004)研究了1960-2000年跨国的数据,发现政府消费、教育支出存在收敛。
关于我国的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收敛现象,霍克(2005)利用1997-2003年的财政收入支出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除教育支出呈现收敛趋势外,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呈发散趋势。该研究假定各省的财政政策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如Rey(2005) 所指出的那样,当研究样本的边界仅定义为行政边界时,技术外溢、迁移、贸易往来、交易模式和公共政策等能把经济体连接起来的因素往往被忽略。忽略经济体间潜在的空间联系可能导致对经济变量的推断产生误差(Anselin,1988) 。Case (1993)的研究就发现当地政府的支出水平和它相邻政府的支出水平是正相关的。Cletus(2006)的实证结论也表明:当地政府的财政政策是它相邻地区财政政策的函数,财政政策有空间依赖性。
我国地方财政政策之间是否存在这种空间作用呢?我们知道,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不同:由于中国目前税收立法权是高度统一的,除了筵席税等非常不重要的税收之外,地方政府税收自主程度有限;地方官员的委任制;人口由于户籍的原因还无法自由流动。但是,也应该注意到,随着各地对国内外流动性要素的竞争加剧和政绩考核标准的逐步转变,地方政府对某些公共品的偏好有增强趋势。在财政政策的收敛或发散中,空间因素起什么作用,地方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模仿行为?本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呈发散趋势,财政支出有收敛迹象,基本建设支出有比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税收竞争在我国表现并不显著。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和数据,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结果,最后是简短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