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论坛下载系统

经济学 计量与统计 工商管理与财会 金融投资学 其他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图书 > 经济学 >

改革与转型:检视1979年以来的制度变迁

文件格式:Word 可复制性:可复制 TAG标签: 改革 制度 检视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9-10-13 10:55
介绍

 

改革与转型:检视1979年以来的制度变迁
邓宏图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300071
 
一、导论
在学术界,学者们构建了许多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较早的研究往往把中国经济分成两块,其中一块叫存量经济,主要由传统的集体经济和国营经济构成;另一块则是非国有经济,如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构成的增量经济。这种研究框架认为,中国并没有进行一揽子的快速私有化改革,而是从增量改革出发,逐步完成市场化进程[1]。樊纲还注意到经济改革会带来利益关系调整。由于利益关系存在,改革成本分为实施成本和(利益)摩擦成本两种形式,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能比较容易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实现“改革过程的帕累托改进”[2]

第二种研究框架是杨瑞龙[3]和张维迎[4]分别提出来的。他们基于中央和地方分权的事实,认为分权将造成地区竞争并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合谋,与中央政府博弈,从而使企业经营者获得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最终使政府从企业逐步退出,完成国有经济的民营化改造,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1]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第20-60页。
[2]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64-90页。樊纲:《论改革过程》,《改革、开放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樊纲:《两种改革成本和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3]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4]张维迎:《区域竞争和私有化》,《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1999年第20期。
下载地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