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论坛下载系统

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博弈论 制度经济学 经济史 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 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 发展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国防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 农林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返回首页

[推荐]南开大学经济学基地班讲义系列——宏观经济学

文件格式:Word 可复制性:可复制 TAG标签: 经济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0-05-02 17:06
介绍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程
Macroeconomics

南開大學经济學系
耿作石
第一章:导言
本章主要问题: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宏观经济分析的简化模型;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
一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经济学说史看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 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3.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4. 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
这一阶段的变化  :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复兴;凯恩斯学派理论对供给和规范问题的强调;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和非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的互相渗透;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狭义的西方经济学是指西方学者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纯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时也包括国际经济学)。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西方经济学家运用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方法考察经济活动渊源甚早,其理论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从十七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从十七世纪中期配第的研究开始。配第在《赋税论》(1662年)中研究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析了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构成和增长,并第一次对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估算。稍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则系统地分析了国民财富的形成和增长,研究了货币的流通规律。斯密的总量分析被其后的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在很多方面推进了斯密的研究成果,考察了财富的增长、总收入与纯收入的关系,货币流通量变动与物价水平变动的关系等问题。

同时,重农学派的魁奈也在《经济表》中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西斯蒙第则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必然性。当然,在经济学史上,这时是西方经济学的到期阶段或初创时期,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是经常混在一起的,这时西方经济学家大多从国民财富、国民收入、货币流通总量等宏观分析入手,而在考察中又总会涉及诸如一种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如何决定、各要素的收入如何分配和决定等微观经济问题。

第二阶段是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日趋深化,经济危机连续发生,经济学界面临的任务是从经济总体上探寻和解释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是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

1)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林达尔和维克塞尔等,首先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运动。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是把总量分析和动态的过程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宏观动态均衡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奥国学派的效用价值论和洛桑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2)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从理论渊源上说,也是以边际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基础,但他也受到新历史学派和多元历史观的影响,因而他的宏观动态理论同制度历史分析相结合,其核心部分是创新学说。他运用生产要素的组合即创新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3)二十世纪初期,英美两国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数量问题的研究,在英国主要是马歇尔和庇古,他们关于货币数量问题的表述即剑桥方程式M=KPQ,其中反映出有关经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在美国主要是费雪,他提出了货币的交易方程式MV=PQ,以反映所要考察的有关部门经济总量变动的依存关系。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对经济周期波动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进行了分析,他的总量分析的特点是强调时间序列的重要性,着重动态的研究,反对静态分析和均衡概念。密契尔对国民收入资料的统计研究与他的经济周期学说,为在他以后的宏观经济学的确定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阶段,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的标志。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研究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等等的关系,因此它又被称为收入分析;同时它又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结论,即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的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种分析的代表就是用以研究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之间关系的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由于经济活动中一些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而市场机制却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价格与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价格相等,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并由此推出必须依靠国家干预以恢复经济稳定的政策性结论。在这里,凯恩斯采用的是短期、总量、比较动态分析。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提出了这种分析的局限性,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做了一些补充和发展:一是投资函数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二是消费函数理论的补偿和发展;三是从封闭经济模型发展成为开放经济模型。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以及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构成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第四阶段,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演变阶段。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通货膨胀、失业、资源供给紧张、输入分配失调等各种经济问题,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被认为无法解决如此困难的经济情况,于是只好寻求其他的理论对策和分析方法。在这一阶段,在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至少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复兴,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数量理论的复兴和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这些理论都是以传统宏观经济学作为基础的,近几年这些理论还在发展;

其二是凯恩斯派宏观经济理论对供给问题和规范问题的强调,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能源和原料供给问题的日益突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供给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得到承认。同时一些凯恩斯主义合也从资源供给的角度分析价值判断、研究经济政策的运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经济学中所顶的伦理标准。其三是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与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的互相渗透。例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瑞典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之间,虽然各自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不同,互相有很多的争论,但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问题,各学派的经济学家到在注意其他学派的某些可汲取的东西,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吸收和影响。

其四是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问题。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单纯的宏观经济理论不能提供有效的对策,于是就提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这种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新理论,通称为新凯恩斯主义。例如在新古典宏观理论中,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对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进一步分析中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新货币主义者也提出了货币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基础问题,即在分析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货币流通总量和利息率水平时,也还要分析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人们对工资和价格变动的预期、市场信息的传递方式等。这是所谓第二代通货膨胀研究者对货币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二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Macroeconomics” 一词, 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 首次提出。定义为:关于某种经济类型的总的活动方式的理论。这一定义包括如下含义:
其一,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活动情况,即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其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即分析现有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原因, 实现充分利用的途径及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其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与变动理论;其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即从国民收入总量出发考察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具体为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静态 、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 、 经验统计分析与数量经济模型等。
三  宏观经济分析的简化模型(货币流程)
  

宏观经济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宏观经济分析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反映的是劳动力和产品的总供求、工资总水平和物价总水平,而不是微观经济分析中的个别市场的供求、工资率或相对价格;

第二,微观经济分析仅仅通过市场调节供求,使彼此之间相等,并分别研究各个部门的均衡,不太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分析则不仅通过市场,也通过政府来调节供求,而且不一定要求各个部门的供求都相等,只要几个部门的总供求相等,即可达到宏观经济的均衡或平衡。

第三,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与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在具体内涵上有所不同: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局部均衡或一般均衡是在个体利益最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必须以各个市场的供求都相等为均衡条件;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在不是最优化和供求相等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所谓的宏观经济均衡实际上只是一种平衡。
四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
五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
一  政策化 表现:宏观经济学家担任政府要职具体负责经济事务和宏观管理;政府决策者愈来愈需要宏观经济理论作为分析经济形势、 进行预测的工具,和制定政策 进行评价的依据;理论转化成经济决策的时间大大缩短,有的理论尚未成型,却已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体现来。
二 动态化 如理性预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
三 合流化 对立学派吸收对方论点,补充修改原有理论;不同学派相互容合,形成新的学派。
四 数学化和社会学化
五 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微观化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与循环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提供特定时期内一国实际经济活动及其成就的系统记录。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国民收入总量是最重要的,也是经常用于表示经济成就的总量,一般讨论的是以下五个国民收入总量:国内总产值GDP、国内净产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I。

1.国内总产值GDP  
国民总产值是五个国民收入总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一国政府在估算国民收入时,首先计算的是国民总产品的数量,为了把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劳务加总在一起,必须用它们的的货币价值来计算,因此,
国民总产值就是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物的价值总和。
理解GDP概念须注意以下要点:
(1)GDP是一个价值指标:说明它是以货币单位来衡量的,为了衡量价值,就要使用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物品或劳务,不计入GDP。

(2) GDP是一个流量指标:流量  一定时期内不断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存量  一定时点上已有的变量变动的数值;流量与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3)GDP是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流量:即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再进行加工与转售、最后直接进入消费和使用的物品或劳务,因此不计算中间产品。

(4)GDP有名义与实际之分:名义GDP 即以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它是各种物品与劳务的数量与其现行价格乘积的总和(PQ);实际GDP 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它只反映实物的变化;二者关系为:
  
实际GDP = 名义GDP ÷价格指数 x 100
举例说明:
例如在美国,如果以1929年的物价指数为100,已知1933年的物价指数为75,名义GNP为480亿,则有1933的实际GNP=480亿÷75 x 100=640亿美元

1933年的名义国民收入反映了由大危机造成的实物和价格同时下降的后果;实际国民收入则排除了价格下降而只反映实物的减少,所以它高于名义国民收入。

请以下列数据测定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
年份   名义GDP   物价指数   实际GDP   增长率
1972    1171        100
1975    1529        127.2      
1977    1890        141
1979    2369        165.5

通常把名义GDP折算成实际GNP所用的价格指数,称为GDP的紧缩指数。
2.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与GNP
多年来GNP一直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成效的主要指标,而今另一项略有不同的指标开始受到重视,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在现行国民收入统计中,通常区分国民原则和国土原则。
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常住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国内,都计入国民收入,即GNP;
国土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国民收入,即GDP。
二者统计内容一致,差别就在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内生产总值GDP=私人消费支出+私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出口-进口)

GDP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
GDP与GNP的区别之处:
例如,在美国,GDP剔除了美国公民因拥有外国资产所获取的工资和利润,但包括在美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利润和工资收入。

以B代表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W代表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则二者关系式为:  GNP= GDP+ B — W
   如果 B > W 则 GNP > GDP;如 B < W  则GNP < GDP
名义GDP以现行价格计量;实际GDP以不变价格计量。公式为:
实际GDP = 名义GDP ÷价格指数 x 100

3.GNP与NI  (见《教程》第30—32页)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广义上核算体系五大指标都是国民收入;狭义上国民收入仅指NI,即要素所得。 经济分析中的国民收入是指GNP,而非NI。GNP可以从生产、收入、支出三方面进行考察,因而有三种不同的计量方法。

1.生产部门法(生产法)
即从国民生产的角度,按市场价格计算各部门商品和劳务的增加总值,各部门的增加总值之和即为GNP。按该方法计算国民收入,包括的项目有:农林渔业;采掘业;建筑业;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业;电讯和公用事业;服务业;政府和国营企业;国外获得的纯收入。这些项目的金额相加即得国民生产总值。
其中:第一、第二产业的各部门,增加总值=总产出—中间产品;
第三产业中商业、运输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营利性部门,按纯收入计算增加值。
政府、教育、卫生等非营利性部门,按工人的工资、职员的薪金收入计算增加值;
有些不成其为部门的经济活动,如自产自用的食物、自有自用的住房等,也采用各种方法估算其增加值。

2.要素成本法(收入法)
即从国民收入的角度,按市场价格计算各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参加生产,分别取得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此外还包括折旧及政府取得的间接税净额。
见下表:

项目         单位:10亿美元     金额
1.工资和其它补助(工资、薪金、补助)                              2172.7
2.租金收入                      62.5
3.净利息                       285.0
4.公司利润 (股息、利润税、未分配利润、存货与折旧调整) 284.5
5.独立业主收入                      154.7
=国民收入                                            2959.4
6.加间接税及零星项目                  307.2
  减统计误差                       —8.2
=国民净产值                     3258.4
7.加折旧                        402.9
=国民生产总值                    3661.3

以收入法计算的1984年美国的GNP.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5年
3.最终产品法(支出法)即从国民支出的角度,按市场价格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包括个人消费支出、私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及净出口。见表2—2
项目                 (单位:10亿美元)   金额
1.个人消费支出(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务)    2342.3
2.私人国内总投资(固定投资580.4、存货变动56.8)     637.3
3.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联邦政府、地方政府)   748.0
4.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 出口363.7 — 进口429.9)      – 66.3
得出国民生产总值                3661.3
减资本折旧                    – 402.9
得出国民净产值                 3258.4
减间接税                                        – 307.2
减统计误差                                      – 8.2  
得出国民收入                  2959.4
以支出法计算的1984年美国GNP.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5年        

三、五个国民收入总量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种方法计量的国民收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从生产、分配到使用的全过程。生产创造收入,收入形成支出,支出决定生产,三者相互联系,循环流动,这就是国民收入的“三面等值”原则。因此,只要计算出GNP总量,即可顺序得到其它四个总量。
国民收入中各总量关系见表2—3:
1.国民生产总值GNP                   3661.3
   减折旧               – 402.9
2.=国民净产值NNP                              3258.4
   减间接税         –307.2 ; 减统计误差   – 8.2
3.=国民收入NI                     2959.4
   减社会保险    –305.9 ; 减利润税和未分配利润    –206.8
   加转移支付                                       +566.5
4.=个人收入PI                      3013.2
   减个人所得税        – 435.1
5.=个人可支配收入DI                  2578.1


1984年美国的GNP、NNP、NI、PI与DI。资料来源:同上表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资料的应用与局限                 及其它相关经济总量
一、国民收入核算资料的应用
二、国民收入核算资料的局限性
GNP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福利;
GNP不能很好地反映收入结构;
不能反映大量生产性非市场交易及非生产性市场交易;
不能反映生产的社会成本;
以致有学者提出批评。

三、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重要变量
  1. 一般价格水平 ;由各种商品价格加总而得;由价格指数反映其变动;价格指数又分为:

           环比价格指数=          



定期价格指数=                

2. 一般利息率水平 ; 理论分析中为基础利息率或称纯粹利息率。
3. 失业率;失业者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社会失业率 =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循环流动与均等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与均等 (图例如前)
   以支出法: GNP=总支出AE=消费C+投资I
  以收入法: GNP=总收入Y =消费C+储蓄S
其中I为总投资=净投资I’+折旧D;S为总储蓄=净储蓄S’+折旧D;如剔除折旧一项,则有:
  支出法:NNP=C+I’ ;收入法:NNP=C+S’ ;
国民收入均等条件:I=GNP-C;S=GNP-C
           所以    I=S
       或者为:  I’=NNP-C;S’=NNP-C
           即      I’=S’
这就是二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循环流动的恒等式;它将使国民经济的总收入等于总支出,或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与均等
按支出法:GNP=C+I+GP   或   NNP=C+I’+GP ; 政府购买GP=G–GT
按收入法:GNP=C+S+NT   或  NNP=C+S’+NT;  净税收  NT =T–GT
均衡条件:I+GP=GNP– C ; S+NT=GNP– C ;  即 : I+ GP = S+ NT ;       或             I = S +(NT– GP); 即   I = S    ; NT = GP ;
      这就是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循环流动的恒等式。
三、四部门经济收入的循环与均等 (图例如前)
按支出法:GNP=AE=C+I+GP+(EX–IM)
按收入法:GNP=Y=C+S+NT+Rf    
均衡条件:AE=Y=C+I+GP+(EX–IM)= C+S+NT+ Rf
式中Rf为个人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所以作为GNP的一部分,因其是居民从事生产性活动所得到的收入,相应存在同等数量的产品;但居民未把其用于消费或储蓄,而是无偿支付给外国人,构成了外国人的储蓄。为与支出法计算结果一致,收入法应加上此项,但在理论分析中并不计入。因此上式消去 C ,并移项后可写成:
            

I+GP+EX=S+NT+IM ;
  即:   注入量=漏出量
或者为:(S – I)=(GP – NT)+(EX– IM);
      即:(S – I)= 政府预算赤字(盈余)+ 贸易顺差(逆差);
等式右边,若GP>NT  则有预算赤字 ,反之则为预算盈余;
若EX>IM  则有贸易顺差 ,反之则为贸易逆差。
因此,国民经济活动中储蓄、投资与政府预算和对外贸易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为宏观经济的运行管理提供了条件。
应用与计算:已知某经济社会有下列统计资料:
1.工资100亿,间接税减津贴10亿,利息10亿,消费支出90亿,租金30亿,投资支出60亿,利润20亿,政府支出30亿,出口额60亿,进口额70亿,政府转移支付5亿,所得税30亿。

计算:
A.收入法GNP;B.支出法GNP;
C.政府预算赤字:赤字=支出-净税收=30-(30+10-5)=-5;
D.储蓄总额S=Y-C-NT=170-90-35=45;E.进出口盈亏。


2.净投资125,净出口15,储蓄160,资本折旧50
政府转移支付100,企业间接税75,政府购买200
社会保险金150,个人消费支出500,公司未分配利润100,公司所得税50,个人所得税80。

计算:
GNP=C+I+G+(X-M)=500+125+50+200+15=890
NNP=GNP-D=890-50=840
NI=NNP-IBT=840-75=765
PI=NI-公司所得税-不分配利润-社会保险+转移支付=565
DI=PI-个人所得税=485。(单位:10亿美元)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节 收入—价格模型(AS—AD模型)
一、总需求的决定因素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所愿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总需求函数:AD=AD(P)总需求曲线表明需求总量同价格水平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如下图:

从总支出曲线到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中价格与需求量反相关,要以总支出水平与价格反相关为条件:价格水平越高,总支出水平越低;反之价格水平越低,则总支出水平越高。因为价格变动使金融资产真实价值改变,从而对总支出产生直接的 真实余额效应和间接的利率效应。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货币收入变动和时间偏好的影响




货币收入:若价格水平不变,货币收入增加,则总支出水平提高,对最终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使AD线右移;反之,则总支出水平降低,使AD线左移。
时间偏好:即人们对其开支在时间上的选择。它取决于人们对利率、通货膨胀率和投资利润率的预期。若预期有通货膨胀或利率降低或投资利润率提高,则增加现期支出AE(C+I)使AD曲线右移;反之,则减少现期支出AE(C+I),AD曲线左移。

二、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总供给是指全社会的总产量,即全社会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该商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价值即按收入法计得的GNP=PQ。
总供给函数即表示总产出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
公式:AS=AS(P);
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情况推导而得。AS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的假定,或者取决于生产成本并进而与社会现有经济资源的稀缺程度直接相关。标准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含义是:在达到充分就业前,由于存在大量闲置设备,劳动的边际产品不会减少
故厂商愿在此工资率和价格水平下增加产出与就业;直到充分就业;之后仅使价格提高和货币工资上升而不会增加产出。

后凯恩斯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的理论做了修正(教程P.52)使AS曲在达到充分就业前成为逐渐上升的曲线,达到FE后成为直线。因此,总供给曲线会有如下特点:
(1)通常向上倾斜。即价格水平越高,企业愿销售和生产的总产量越多。

























(2)当产量增加时,AS曲线的斜率递增,表明生产要素紧缺使成本有较快增加,价格也有较快增加。
(3)达到潜在总产量水平后,AS曲线继续上升。这时只存在自然失业率,再增产则单位成本迅速增加,必然使价格以更大幅度上升。

总生产函数与生产力极限
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最大总产量Qf ,取决于同时期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力。进而Qf由相应时期内可能获得的生产要素数量Ff及其生产效率(PROD)决定。公式为:
Qf = f ( Ff  , PROD)

而一定时期内实际生产的总产量Q则是该时期已利用的要素数量F及其生产效率(PROD)的函数。即:
Q = f ( F , PROD)
通常Q只能小于或等于 Qf  ;
短期内PROD不变,Q与Qf的差距取决于F与Ff 的差距;在生产力极限内F数量增加,AS线右移,逐渐接近生产力极限并被限定在这一极限内;如右图1:
长期内PROD提高使生产力极限(CAP)增大,从而带动AS线大幅右移。如右图2:

图1

三  总供求的均衡及其变动  

当AS曲线和AD曲线结合在一起,其交点决定了收入—价格模型的均衡状态,即确定均衡的总产量Q和均衡的一般价格水平P,因而也就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PQ=GNP的水平。

在短期内,总供求的自动均衡如图所示:
长期内总需求与总供给变动的影响:
第二节 NI—AE模型中的总支出
一、NI—AE模型概述
NI—AE模型或称收入—支出模型,是根据凯恩斯的总收入与总支出之间的基本关系而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就是论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总支出或总需求水平决定了总产量、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总支出或总需求并不必然和充分就业的总收入相等因而会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是只要总支出或总需求增加,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也会随之增加直至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NI—AE模型就是按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说明总支出或总需求水平是如何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它表示一国经济的真实总产量或真实总收入与公众对商品和劳务的总支出之间的关系。

模型的建立有三个前提条件:
(1)假定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不变,即可支配的生产能力不变;(2)社会上存在着未被利用的资源,如闲置的机器设备和失业者,利用这些资源时国民收入会增加;(3)物价水平保持不变,即国民收入的变动是由实际的产品与劳务的数量变化引起的,这种国民收入的均衡就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均衡。因此,NI—AE模型就是一种简单的比较静态分析。
  模型的特点即所分析的支出是意愿的或事前计划的支出,这是人们在拥有既定收入的情况下所愿进行的支出。


二、消费函数
国民收入循环表明,各个家庭支出它们得到的可支配收入来购买消费品和劳务,这项支出就称为消费,它是实际总支出中的一个最大组成部分。而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就是储蓄。

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用来表示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公式:
      C =  F(DI)
也有一些消费不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这种消费支出称为自发
消费。因此可得一般形式的消费函数C = C0 + MPC &#8226; DI
储蓄函数用来表示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公式:
      S =  F(DI)
收入中减去消费便是储蓄,因此可得一般形式的储蓄函数:
      S = –C0+ MPS &#8226; DI
图1
  2.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为便于分析消费函数的性质和特点,凯恩斯用这一简便概念来代替消费函数。 分别表示消费和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平均每单位可支配收入的总消费支出:APC=C/DI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总消费支出MPC=&#61508;C / &#61508;DI =b
平均储蓄倾向(APS)是平均
每单位可支配收入的储蓄量:APS=S/DI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 MPS=&#61508;S/ &#61508;DI=1–b
因 C+S=DI;&#61508;C+ &#61508;S= &#61508;DI
所以    APC+APS =1
同理    MPC+MPS=1

3.短期消费函数有如下特点:
(1)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消费支出等于可支配收入。
(2)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大于可支配收入。
这种情形称为负储蓄。
(3)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小于可支配收入
这种情形称为正储蓄。
(4)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也在增加,但消费支出的增加总是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上述特点可概括如下:

APC=1 ;APS=0   则  DI= C
APC>1; APS<0        DI< C
APC<1; APS>O        DI> C
在DI变化过程中 0< MPC <1
4.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公式表述        设C为消费支出;S为储蓄额;DI为可支配收入,假定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都是线性的;则可得:
(1)消费函数:C = C0 + b DI
APC=C/DI=(C0+ b DI)/DI= C0 /DI + b
MPC=&#61508; C/&#61508;DI=dC / dDI=b’(DI)= b

(2)储蓄函数:S=-C0+(1-b) DI
APS=S/DI= [-C0+(1-b) DI] /DI=1-b- C0 /DI
MPS=&#61508;S/&#61508;DI= dS / dDI=s’ (DI)=1 - b

(3)二者关系:
因 APC= C0 /DI + b
   APS =1-b - C0 /DI
MPC= b ; MPS =1 - b
所以:  APC+ APS
=C0 /DI+ b+1-b-C0 /DI=1
同样: MPC+ MPS
             = b+1 - b=1
(4)例题:设C=100+0.80DI,求得当DI=1000美元时的C、APC和MPC以及S、APS和MPS。C=900APC=0.9=90%;MPC=0.80=80%;
S=100;APS=0.10=10%;MPS=0.20=20%;

三、投资函数
投资也叫资本形成,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表现为生产能力的扩大。投资和资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投资是一种流量,而资本是一种存量。投资又可分为更新投资、净投资和总投资。更新投资即折旧;净投资即净资本形成或实际资本的净增加;总投资为更新投资和净投资之和。净投资与资本的关系:IT =KT–KT-1    或  I=&#61508;K

1.投资预期收益的现值
本利和=本金+利息(复利)
   R1 = PV+(PV)(r)
         = PV(1+ r)
或  PV = R/(1+ r)
第二年的收益为:
   R2= R1(1+r)
       = PV(1+ r) (1+ r)
       = PV (1+ r)2
第三年的收益为:
  R3= R2 (1+r)
     = PV (1+ r)3
现在贴现值公式可用来计算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例:如果某项投资,供给价格为6000万美元,实际利率为10%,预期三年可得到的收
益为:R1=1100万美元  R2=2420万美元,
R3 =3993万美元;
则其预期收益的现值为:
PV =1100 /(1+ 10%)+
       2420 /(1+ 10% )2 +
       3993 /(1+ 10% )3
    =6000万美元=供给价格
这时10%可作为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或称资本的预期利润率。    


2.投资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       DP=PV+SV  ;  SP=PT+ac
如果DP>SP  即可形成有利的投资条件,增加投资;
如果DP<SP  即可形成不
利的投资条件,减少投资;
如果DP=SP  投资均衡。
换一种方式表述:
如果将上述等式中SV   和ac忽略不计,则
DP=SP  即  PV= PT
预期收益的现值=投资的购买价格。而


PV=R/(1+r)
PT =R/(1+rt)
rt=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或利润率
因此,如果:
r <rt 则PV>PT  增加投资
r >rt则PV <PT   减少投资
r =rt则PV=PT   投资均衡
所以,当r下降时PV会增加,
DP曲线右移,投资增加。
可用下图说明:

r变动引起DP曲线的移动与均衡投资量的变动:
图1
当利率为15%时 r1= rT 且
DP=SP;均衡投资量为I1。
当利率下降为10%时r2< rT  且DP2>SP;增加投资量,随投资量的增加使rT递减,在B点r2 = rT ;新的均衡投资量为I2。反之,利率上升则会使利率r大于投资的预期利润率rT ,DP < SP,结果使投资减少, rT 提高,形成新的均衡。
3.市场利息率与投资: I = F(r)
图1

4.不考虑利率的投资函数
投资并非都是利率的函数,不受利率影响的投资分为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
自发投资即由经济体系外部的因素变动而导致的投资。如人口发展、技术革新、资源开发
战争状态、未来预期等。自发投资常以I0表示;
引致投资是指由经济体系内部
国民收入变动而引发的投资。
它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Ir=VY ;   V=&#61508;I/&#61508;Y
因此,自发与引致的投资函数为:I = I0  + VY

第三节 简单的“NI—AE”模型  
模型中只有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存在政府和世界市场,因此NT、GP及X均为零;
再假定不存在企业留利和折旧,则该经济社会中:
GNP=NNP=NI=PI=DI;
C=C0+MPC&#61623;NI

一、收入—支出法

均衡条件:NI=AE=C+I

C+I>NI——经济扩张
C+I<NI——经济收缩

可列方程:NI=C+I    C=C0+bNI; I=I0
即:NI= C0+ bNI + I0
解得:NI(1-b)= C0+ I0
       NI= C0+ I0/ 1-b
或NI=1/1- b ( C0+ I0)

例:C=200+4/5NI; I0=100
NI=1/1-0.8 (200+100 )
NI=1500
二、投资—储蓄法:I=S  收入均衡                            I>S  收入增加                            I<S  收入减少
图例:
公式:I=S  而I=I0 ;
         S=- C0+(1-b)NI
即:I0 =- C0+(1-b)NI
得:NI=1/1- b( I0+ C0 )
例:I=100;S=-200+(1-4/5)NI
解得:NI=1500
两种方法,结果一致。
因为:AE=C+I;NI=C+S
AE>NI时C+I>C+S即I>S
AE<NI时C+I<C+S即I<S
AE=NI时C+I=C+S即I=S

表3—1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调整过程 时期 总收入  消费   储蓄   投资  总支出   非自愿 国民收入 (NI)(C)(S)(I) (AE)       存货    变动

1.    2000  1800  200  100    1900   100     收入收缩
2.    1900  1720  180  100    1820    80      收入收缩
3.    1700  1560  140  100    1660    40      收入收缩
4.   1500 1400 100 100   1500    0     收入均衡
5.    1300  1240   60   100    1340   -40      收入扩张
6.    1000  1000    0    100    1100  -100     收入扩张
7.    900    920   -20    100   1020   -120     收入扩张
8.    500    600  -100   100     700   -200     收入扩张
9.    300    440  -140   100     540   -240     收入扩张
10.    0     200   -200   100     300   -300     收入扩张


三、收入乘数  
乘数是指某一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状态和结果; 收入乘数是指总支出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总支出包括C、I、EX、IM等项,乘数原理应用于不同方面,就有不同的乘数。凯恩斯则更强调投资乘数的作用。

1.乘数定义与公式:
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公式:
MULT=K=&#61508;NI/&#61508;AE
投资乘数是投资增量与由它所带来的收入增量之间的比率:KI= &#61508;NI/ &#61508;I
或KI=1/1-MPC=1/1-b

2.乘数的作用过程与MPC
假如增加投资100万,收入增加
过程如下:
第一轮100.0  =    100 x1
第二轮80.0    =   100x80%
第三轮64.0    =  100x(80%)2
第四轮51.2    = 100x(80%)3
       …              …
总和  500  =100x1/1-80%

KI=1/1-MPC=1/1-b=1/MPS;(教程P77公式推导) 因此,乘数的大小与MPC 正相关;与MPS 反相关. 3.乘数的意义与限制条件
限制条件:
(1)如果投资品生产部门增加收入后用于偿还债务,乘数会缩小
(2)如果增加的收入是用来购买消费品的存货,乘数作用有限;
(3)如果增加的收入是用来购买消费品,但因生产条件限制生产
不出来,这时货币收入增加而实际收入不能同比增加,乘数作用
将受到限制;
(4)如果增加的收入是用来购买
外国产品,乘数作用也会有限.
乘数图示法

四、均衡的调整与充分就业
收入均衡不一定意味着达到充分就业,如果小于充分就业,则为失业状态均衡,将出现紧缩性缺口;如果大于充分就业,则为通货膨胀状态均衡,会出现膨胀性缺口。一旦均衡处于这两种状态,则需调整AE水平,以消除失业或通货膨胀。

紧缩缺口与膨胀缺口
由乘数公式
MULT=K=&#61508;NI/ &#61508;AE
可得缺口公式:
&#61508;AE= &#61508;NI/K

1) &#61508;AE=1590-1500/5
            =90/5=18
由此可消除失业。


2) &#61508;AE=1590-1690/5
            =-100/5=-20
由此可消除膨胀。
第四节  加入政府部门的“NI—AE”模型
一、加入政府而引入的基本关系  (如上一章图示)
政府支出:G=GP+GT
政府收入:T=NT+GT
因此:G=T 即:NT=GP
可支配收入则为:
DI=NI-NT;而NT=T-GT
因不考虑间接税:T=tNI
(t=MT=&#61508;T/&#61508;NI);
所以NT= T-GT=tNI-GT
当NI=0时,NT=-GT=
即NT=      + tNI
DI=NI-NT=NI-       - tNI
有间接税收的税收函数为:
T=T0+tNI;t=&#61508;T/&#61508;NI
T0 =自发税收或间接税tNI =比率税或直接税
因此NT=T-GT
          = T0+tNI- GT
DI=NI-NT
   =NI- T0- tNI+GT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间接税作用不可忽略;我国税收90%以上为间接税,税收政策也以此为基础。
二、收入—支出法   NI=C+S+NT;AE=C+I+GP       均衡条件:NI=AE   或  NI=C+I+GP
图1
NI=C0+b(NI-NT-tNI)+I+GP
= C0+bNI-bNT-btNI +I+GP
NI-bNI+btNI=C0-bNT +I+GP
NI(1-b+bt)= C0-bNT +I+GP
         C0-bNT +I+GP
NI=
             1-b+bt
如教程中:

NI=

即均衡收入水平为1700。


三、注入—漏出法:注入量J=I+GP;漏出量W=S+NT        J=W  即:I+GP=S+NT;如下图与公式:
图2
公式推导:S=-C0+sDI ;(s=1-b)
则:I+GP=S+NT
I+GP=
-C0+s(NI-NT-tNI)+NT+tNI
I+GP=
-C0+sNI-sNT- stNI+ NT+tNI
I+GP+ C0 + sNT-NT
       = sNI -stNI +tNI
I+GP+C0 + sNT-NT=(s-st +t)NI
        I+GP+C0 + sNT-NT
NI=
              s-st +t


四、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变动  
在三部门经济中AE=C+I+GP,其中任何一项增加,都会导致AE线上移,带来NI的增加;反之,NI减少。在三部门经济中,J=I+GP,W=S+NT,假如J不变,W中任何一项增加会使NI减少;反之,NI增加。假如W不变,J中任何一项增加会使NI增加;反之,则NI减少。

收入—支出法
注入—漏出法

五、边际税率为零条件下三部门经济的支出乘数
假定边际税率为零,即政府税收不随着NI的变化而变动,则NI增加的数量都等于DI增加的数量;这样,三部门经济中任何支出的增加导致NI增加的过程与二部门经济支出增加导致NI增加的过程相同。

1.税收乘数    定义与公式:税
收变动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公式为:
KT=&#61508;NI/-&#61508;NT=MPC&#61623; MULT
    = - b &#61623;1/1- b= - b/1-b
公式推导:由  NI=C+I+GP
  得     NI=C(DI)+I+GP
微分得 dNI=dC/dDI &#8226; dDI
而dC/dDI=b ; dDI=dNI -dNT
所以  dNI=b(dNI-dNT)
              =bdNI- bdNT
移项得  dNI-bdNI=- bdNT
           dNI(1-b) =- bdNT
即:dNI/dNT= - b/1- b= KT
KT对NI的乘数作用:
- &#61508;NI=1/1- b( - b &#61508;NT)
       = KT &#61623; &#61508;NT

KT对NI的作用过程:
NT&#61613;&#61614;DI&#61615;&#61614;b&#61614;&#61508;C&#61615;&#61614;KC&#61614;NI&#61615;
20&#61613;&#61614;20&#61615;&#61614;0.8&#61614;16&#61615;&#61614;5&#61614;80&#61615;
反之,NT减少,则有相反的作用过程,
结果会使NI以倍数减少。

注: KC=1/1- b=1/1-0.8=5


2.政府支出乘数  
即政府购买支出对收入的倍增作用。用KGP表示,它等于1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为简便假定政府开支全来自借债,从而税收为零;又假定GP的变动不影响利率。可推导如下;

根据公式:NI=C(NI)+I+GP
微分得:dNI=dC/dNI &#8226; dNI+dGP
而    dC/dNI=MPC=b
即:    dNI=bdNI+dGP
移项: dNI(1-b)=dGP
所以,dNI/ dGP=1/ (1-b)= KGP
政府支出对收入的乘数作用:
&#61508;NI=1/1-b×&#61508;GP= KGP×&#61508;GP
例如已知:MPC=b=4/5; &#61508;GP =100万美元
则 KGP =1/0.8=5
&#61508;NI=5×100 =500万美元

3.平衡预算乘数 即指政府收支平衡变动时所引起的NI变动的倍数。NT=GP即为预算平衡;
&#61508;NT= &#61508;GP表示财政收支平衡变动。这时&#61508;NT和&#61508;GP都会影响NI,&#61508;NI的变动等于KGP ×&#61508;GP与KT ×&#61508;NT的变动之差额。公式:
平衡预算乘数KB= KGP- KT



&#61508;NI= &#61508;NIGP- &#61508;NINT
      =&#61508;GP(1/1-b)- b&#61508;NT(1/1-b)
      因为  &#61508;GP= &#61508;NT,所以
    = &#61508;GP(1/1-b - b/1-b)
    = &#61508;GP
KB= &#61508;NI/ &#61508;GP= &#61508;NI/ &#61508;NT=1
例题:设已知MPC=0.8,而政府加征20亿所得税,A.若政府并不增加支出,依简单凯恩斯模型C会减少多少?B.若政府加征20亿税后,又增加支出10亿元,依简单凯恩斯模型收入会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
A.由公式NI=C+I+GP
C=C0+bDI;  DI=NI-NT
NI= C0+b( NI-NT)+I+GP
(1- b)NI= C0- b NT+I+GP
&#61508;NI=- b&#61508;NT/(1- b)
因b=MPC=0.8; &#61508;NT=20
代入NI得:
&#61508; NI=-0.8×20/0.2=-80
&#61508;C=b×(&#61508;NI- &#61508;NT)
=0.8×(-80-20)=-80
所以C会减少80亿。
B.增加所得税20亿,由A的解可知收入减少80
亿;而增加10亿支出的效果为:&#61508;NI=KGP ×&#61508; GP
                =1/1-0.8×10
                =50亿
所以两项政策的作用效果
为:
&#61508;NI=-80亿+50亿=-30亿

六、边际税率不为零条件下三部门经济的支出乘数
在上述各支出乘数的分析中,只使用税收的绝对量,而不考虑边际税收倾MPT=t=&#61508;NT/&#61508;NI的边化。而实际上,在税率不变的条件下,NT也会随NI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支出增加带来NI一轮轮增加时,漏出流量不仅是储蓄,而且还有税收。

以投资支出乘数作用为例:
假定MPC=b=80%;MPT=t=10%;
当投资增加100万美元时,国民收入增加100万美元;
但这100万美元中,先要扣除10%的税收,余下的90万美元是可支配收入DI。
按照MPC= 80%,消费增加72万美元。当这一过程继续下去时,可得下表:


投资增加&#61508;I           国民收入增加&#61508;NI
100万美元            第一轮:100.00      =    100×1
                            第二轮: 72.00       =    100 ×(1-10%) ×80%
                            第三轮: 51.84       =    100×[(1-10%) ×80%]2
                            第四轮: 37.32       =    100×[(1-10%) ×80%]3


                &#61508;NI总和357.14      =  100×1/1-(1-10%) &#8226; 80%

加入边际税率后,原来的投资支出乘数作用缩小,收入增量减少。
上述结果用代数表示: &#61508;NI= 1/1-(1-MPT)&#8226;MPC×&#61508;I
由此可得MULT2=K2= 1/1-(1-MPT)&#8226;MPC
=1/1- b+b &#8226;t
根据同样道理,可得乘数K2的各有关乘数:消费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政府净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分别为:

七、加入投资函数的均衡国民收入与乘数K3       
在上述分析中,I被假定为不随NI变动而变动的常量,这是为简化模型以突出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如果在NI—AE模型中引入投资函数,并假定I仍不受利率的影响,则有:I=I0+MPI(NI); MPI=v=&#61508;I/&#61508;NI

1.  收入—支出法:在三部门经济中,NI=C+I+GP;C=c0+bDI;
DI=NI-NT;NT=NT+tNI; I=I0+vNI;将各项函数代入NI得:
2.注入—漏出法:I+GP=S+NT;S= – C0+ sDI    s =1-MPC=1-b;   I、NT函数同上;代入可推导如下:
3.投资函数与乘数K3   由上述收入均衡等式可导出如下关系式,上式可写成:
第五节 加入世界市场的“NI—AE”模型    一、收入—支出法:NI=AE=C+I+GP+(EX-IM)
图示:


三、差额公式法:I+GP+EX=S+NT+IM 移项后可变成三个差额公式:I-S=(NT-GP)+(IM-EX)
I - S=(NT-GP)+(IM-EX)
80-100= (50 - 50)   + ( 60 - 60)

I-S=-20;I<S 即AE<NI;可选择的调整方案有:
(1)增加EX20亿.即扩大国外需求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
(2)增加GP20亿.即用扩大政府支出
的办法弥补民间需求的不足;
(3)减少NT或IM20亿.即减少漏出量,增加注入量.

I - S=(NT-GP)+(IM-EX)
100-100=(50-70)   +  (60 - 60)
GP>NT;即AE>NI;有过度需求20亿这时可选择的调整方案有:
(1)增加政府税收20亿;
(2)减少政府支出20亿;
(3)减少投资支出20亿;
如果NT、GP和I都不能动,那么,可行的办法还有:
(4)减少出口20亿,即把准备销往国外的20亿商品用于国内需求,但对外贸易会造成20亿赤字,这可依靠借20亿外债或引进外资20亿来弥补;
(5)增加进口20亿,即增加国外供给,满足国内需求。但外贸仍有逆差;如外资不能流入,则
(6)动员国内增加私人储蓄。


题例:  已知某经济社会有如下资料:
C=1380+0.55DI;
I=200+0.14NI NT=1000+0.20NI;
EX=1000;
IM=470+0.08NI;
GP=2200。
请分别用收入—支出法和注入漏出法求出均衡收入及C、I、S、NT、M、K4的数值。

四、净国外购买支出与乘数K4  

  在四部门经济中,当支出的增加导致NI一轮轮增加时,由于漏出量不但有MPS和MPT而且还有MPM,
因此,每一轮增加的支出将减少,乘数作用将再次下降。
例:已知某四部门“NI—AE”模型的各项函数:C=C0+bDI;NT=NT+tNI
I=I0+vNI;X=EX-M0 - mNI;GP仍旧不变。均衡条件:NI=AE。代入得


解题:(1)收入—支出法      NI=1380+0.55(NI-1000-0.20NI)+200+0.14NI+2200+1000- 470-0.08NI               =1380+0.55NI-550-0.11NI+200+0.14NI+2200+1000- 470-0.08NI       3760=NI(1-0.55+0.11-0.14+0.08);     NI=3760/0.5=7520

(2)注入—漏出法

证明:
S  +  NT  + IM      =    I     +  GP  + EX  =4452.8        877.2+2504+1071.6=1252.8+2200+1000=4452.8     
C+S+NT=   C      +    I     +  GP  +(EX   -   IM)     
=4138.8+1252.8+2200+(1000-1071.6)=7250

乘数的变化:设MPC=b=0.8;MPT=t=0.25;MPM=m=0.20;MPI=v=0.10

五、引致投资与加速原理   I=I0+MPI &#8226; NI;MPI=&#61508;I/&#61508;NI; I= &#61508;K; W= &#61508;K/ &#61508;Q; I= &#61508;K=W &#8226;&#61508;Q 或I= W&#8226;(QT - QT-1); K/Q= &#61508;K/ &#61508;Q=W=3; 下表说明投资相对于销售量的加速原理:   (单位:亿美元)
年份         销售额               销售增量           投资增量I(&#61508;K)
1               1000
2               1100              100                   300
3               1200              100                   300
4               1400              200                   600
5               1700              300                   900
6               1900              200                   600
7               2000              100                   300
8               2000               0                      0
9               1900             -100                  -300            
第四章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 货币的性质与供给
一、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定义:经济学中所说的货币,是指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凡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用于交换物品和劳务的标准物品都叫作货币”。即“一般等价物”而已。
职能:交换媒介;贮藏手段;
计帐单位;延期支付手段。
二、货币种类与供给量
种类:硬币;纸币;活期存款货币;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准货币;货币替代物。
格雷欣定律:“劣币驱逐良币”




供给量:货币供给量是一个社会中货币的总存量。
通常西方国家使用的货币供给量的定义有:
1.   M0 =现金
2.   M1= M0+活期存款
3.   M2= M1 +小额定期存款+短期定期储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4.   M3= M2 +长期大额储蓄(10万元以上)+准货币或货币近似物
经济分析中的货币供给量一般指M1 有时使用M2或更广义的货币供给。所以,一个社会的货币供给就是指通货、活期存款以及政府、厂商和居民在商业银行的其它存款之和。
货币供给量是由政府政策决定的自变量,曲线是一条没有弹性的直线。
三、货币本位   金币本位制:即以金币作为货币单位基础的本位;复本位制:同时规定黄金和白银为货币单位基础的本位;不兑现本位:即不把贵金属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并规定纸币不兑换贵金属的本位。
四、货币市场  
通常说金融市场就是货币市场。
严格说:一年以内的短期金融市场为货币市场;一年以上的中长期金融市场为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的主要金融工具:短期债券;短期可转让存单;各类商业票据。
货币市场的最主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大公司;一般消费者。
货币市场的作用:是收入循环中的媒介;是商业活动中的中间环节;是调节利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五、资本市场
一年以上的中长期金融市场为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会持续多年。因此其作用为:
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
对利率的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
从宏观看,无论长期或短期债券还是股票,都是在同一市场为争夺同一笔总资金而相互竞争。当经济繁荣、预期利润率普遍上升时,长期债券的高利率和股票的较高收益会拉动短期利率上升。
第二节 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流量概念。它不考察人们每天或每月愿意支出多少货币,而是考察在任何时间内,人们在其所持有的全部资产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量或持有的份额。所以货币需求是分析有关货币的存量问题。

一、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析从人们对各种金融资产的选择开始:W=M+B
持有M——无收益;其机会成本为利息,这取决于利率。
持有B——有收益;可获得债券利息,与债券价格有关。
加入时间因素和预期的不确定性,有获得收益的可能;
因而要资产选择以便确定两种资产的最佳持有量:
利率低,则多选M,MD增加;反之亦反;
债息高,则多选B,MD减少;反之亦反;
在MS既定条件下,MD的变化将影响利率的变动,因此,MS与MD共同作用,将决定利率的高低。

二、交易的货币需求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这两种动机下的货币需求为MDT,是收入的函数:
MDT =MD(NI);
并占收入的一定比例
MDT =kNI,k= MT /NI,
在这里K是一个常数。

三、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所谓投机是指通过买卖债券来赚取收入的行为。货币的投机需求来自于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期是不确定的,从而不能准确估价债券的市场价格。二者关系为:
BP= R/ r ;BP为债券价格;R为债券收益; r为利息率;当利率为5%
时,每年5元收益的债券市场价格为:BP= R/ r=5元/5%=100元;

当利率为6%时,债券的市场价格为: BP= R/ r=5元/6%=  83     元

由利率上升给债券购买者带来的净损失为:


如果利率上升为10%债券价格为:  BP   = R/ r=5元/10%= 50  元;
由利率上升给债券购买者带来的净损失为:100-(50+5)=45元
因此,债券价格与利率之间为反相关变动。

如果利率较低,BP较高,人们又预期利率上升、BP将要下跌,则人们会把债券卖出去,由于这些债券是在价格较低时买进的,现在卖出去有利可图;同时,这时人们将不购买债券,不然BP下跌会遭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保持更多的货币。
相反,如果利率较高,BP较低,人们又预期利率将下降,而BP将上升,则他们将购买债券,以求在未来的债券价格上涨中赚取更多的收入,同时人们又不去出售债券,因为这些债券是在价格较高时买进的,现在卖出去会使他们赔本,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保留较少的货币。
第三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及其机制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利率的决定(P99)

例题
设:A=4800;MDA=300-1000r;MS=5000;则

二、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过程
MS>MD的调整过程:r =20%;P107
MD>MS的调整过程: r =5%; P107

结论:在既定的MS和收入水平下,货币市
场只能在某一利率水平上达于均衡;由货
币市场供求不平衡而产生的调整过程也就
是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过程。
三、货币供求变动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1.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影响。
2. 货币需求变动的影响  现假定MS不变,而实际收入NI发生变动,从而使MD发生变动,这将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
如图:经济繁荣而使NI水平提高
从而MD增加,MS不变,利率上升.
这时人们需要持有的货币量大于实际持有的货币量,抛出债券以变成货币。货币市场的作用机制如下:
MD>MS,BS&#61613;,BP&#61615;,r&#61613;,MDA &#61615;,MD &#61615;;结果:
r=20%MD=MS=5000
总之,货币市场是受公众持有货币的愿望(MD)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MS)所左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实际利率的高低。
四、从货币市场到最终产品市场的传导机制      MS&#61613;&#61614;r&#61615;&#61614;I&#61613;&#61614;AE&#61613;&#61614;NI&#61613;;反之亦反。
图示:
例题:已知MD=1000+300-1000r;MS=1200;I=200-1000r;C=100+0.8NI;NIf=1200;要达到充分就业的收入,MS应增加多少?
(1)根据公式,先得实际收入:





(2)由缺口公式得:




由均衡利率公式得:


习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设MS=350亿美元,MD=300+100-1000r;I=250-1000r;
C=400+0.80NI;
(1)实际收入是多少?
(2)根据上述已知条件,MS增
加30亿美元,收入会是多少?
(3)如果充分就业的收入为
3200亿美元,MS应增加多少实际收入才可达到这一水平?3000;3150;MS=40

第五章  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 引言:凯恩斯难题:利率的不确定性;两市场单独决定;商品市场的分析以利率不变为前提,货币市场的分析以收入不变为前提。
第一节  两部门IS—LM模型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的推导


1.均衡条件: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均衡要求:
C+S=C+I;简化后为:I=S
由凯恩斯的储蓄函数和投资
函数得:I(r)=S(NI)
这就是IS曲线的方程式。它
表示IS曲线是使储蓄与投资
相等的实际收入和利率组合
点的轨迹。
2. IS曲线的推导:
3.不均衡及其调整
C点:I>S&#61614;AD>AS&#61614;NI&#61613;
D点:I<S&#61614;AD<AS&#61614;NI&#61615;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
          LM曲线的推导
1.均衡条件:LM曲线表明货币市场的均衡。
L代表货币需求,即灵活偏好;M代表货币供给。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货币需求函数为:
  L=MD=MD(NI, r)
货币需求函数为:MS=MS1+MS2
实际货币供给为:MS/P=MS1/P+MS2/P
均衡条件为:MD(NI,r)= MS/P
由于在IS—LM模型中,MS和P为给定不变,从而要使货币
市场均衡只能通过调整实际收入和利息率。因此,LM曲线
是使货币市场供求相等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的轨迹。
2.LM曲线的推导
图:
3. 不均衡及其调整
C点:L>M&#61614;BS&#61613;> BD&#61614;BP&#61615;&#61614;r &#61613;
D点:L<M&#61614;BD&#61613;>BS&#61614;BP&#61613;&#61614; r &#61615;
三、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       IS—LM模型的方程:S(NI)=I(r);                              MD(NI,r)=MS/P
1.NI与r的同时决定:


2.均衡的稳定性: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

3.IS—LM模型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IS—LM模型只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交点决定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但并不说明这种收入一定是在充分就业下的收入。如图5.6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既然IS与LM的交点决定AD和NI,则IS与LM曲线移动时AD与NI都将变动,这正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

小结:
上述分析表明,只有在IS曲线上才能使I=S,只有
在LM曲线上才能使L=M,因而,IS与LM的交点共同决
定NI与r,这个交点就是上面两个方程式的解;由于
它们都是以收入和利率为未知数,因此,当NI被决
定时,r也就同时被决定了。上图表明,IS与LM交于
E点,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处均衡状态。NI0使
I=S而同时L=M; r0使L=M而同时使I=S。 NI0和r0为
可以稳定并存的收入和利率水平,即均衡的收入和
利率水平。



四、双重均衡模型的公式推导
IS曲线的方程:
假定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均线性的:即:
S=S(NI); S=-C0+(1-b)NI;I=I(r);     I=I0–&#61550;1r;(&#61550;1=&#61508;I/&#61508;r);则: I0–&#61550;1r =-C0+(1-b)NI
解得

或者


2.LM曲线的方程:由第四章第四节货币市场的均衡公式可得:

第二节  三部门经济的IS—LM模型
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NI=C+I+GP。假定投资函数仍为线性;政府支出为固定数额GP0;边际税率为零,即税收不是收入的函数;则可得IS曲线的方程式:
NI=C0+b(NI-NT)I0- &#61550;1r+GP
解得: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决定:
A:I+GP<S+NT而L<M;NI&#61615;,r &#61615;
B:  I+GP<S+NT而L>M;NI&#61615;, r&#61613;
C:  I+GP>S+NT而L>M;NI&#61613;, r&#61613;
D:  I+GP>S+NT而L<M;NI&#61613;, r&#61615;

第三节  四部门经济的IS—LM模型  
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NI=C+I+GP+(EX-IM);设IM=M0+mNI ;   m=&#61508;im/&#61508;NI ;则可得四部门经济的方程式:
NI=C0+b(NI-NT)+I0-&#61550;1r+GP+EX-M0-mNI
解得:


     A:I+GP+EX<S+NT+IM;  L<M
      B:I+GP+EX <S+NT+IM;L>M
     C:I+GP+EX>S+NT+IM; L>M
     D:I+GP+EX>S+NT+IM; I<M
第四节  IS—LM模型的操纵
一、LM模型的移动
货币需求增加的影响:
LM左移;r&#61613;;NI&#61615;。反之亦反。
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
LM右移;r&#61615;;NI&#61613;;反之亦反。
二、IS曲线的移动
1.投资变动的影响
I&#61613;&#61614;NI&#61613;&#61614;MDT&#61613;&#61614;r&#61613;&#61614;I&#61615;&#61614;NI2
反之亦反。
2.储蓄变动的影响
S&#61613;&#61614;NI&#61615;&#61614;MDT&#61615;&#61614;r&#61615;&#61614;I&#61613;&#61614;NI&#61613;
反之亦反。
三、双重的调整:IS曲线与LM曲线的同时移动
1.  IS与LM反方向移动
2.  IS与 LM同方向变动

四、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的增加使IS曲线右移,其结果使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都提高。但这时收入的增加不如乘数K3所表示的那么多,因为利率提高会使投资减少,从而使收入减少,即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有挤处效应。

有挤出效应的政府赤字支出乘数;NT=0;
五、IS—LM分析的政策含义
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

例题:
设投资函数I=30-1000r;储蓄函数S= –40+0.20NI;交易的货币需求MDT=0.20NI;投资货币需求MDA=400-1000r;货币供给MS=370 (1)试求出IS曲线和LM曲线的方程,并求出均衡的果民收入和利率水平 (2)依上述条件,如I0增加10,NI与r有何变化;如MS增加10,NI与  r有何变化?

(1)IS曲线方程:



(2)LM曲线方程:



(3)均衡的NI与r


(4)当I=40-1000r时







(5)如果MS=380,
          则
第六章   三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 可变价格下的
             总供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1.  凯恩斯效应:货币余额的间接效应(教程145)
2.  凯恩斯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3.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上述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以IS/P曲线不变和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为前提。如果IS/P和LM曲线移动了,AD曲线也将发生移动。当经济社会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反之, AD曲线将向左移。
如图:
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假定货币工资具有向下刚性和向上伸 缩性。货币工资向下刚性是指当劳动市场上的劳动量供大于求而存在非自愿失业时,货币工资不能灵活地向下调节从而劳动市场恢复均衡的状态。这时总供给曲线由正斜率的和垂直的两部分线段组成。
如图:
W完全刚性的AS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一、货币工资向下刚性的AS—AD模型:
二、货币工资完全刚性的AS—AD模型:
三、货币工资有完全伸缩性的AS—AD模型
新古典综合的AS—AD模型:

第三节 投资陷阱与灵活偏好陷阱
一、投资陷阱:投资对利率完全没有弹性S(Q)=I
二、灵活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对利率有完全弹性
图例
三、包括货币政策的刚性工资模型
图例:
第七章  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所谓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开支来影响国民经济,以使其达到理想状态的一种宏观经济调节政策。财政政策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的财政政策两类。本章将分别介绍并进行综合论述。
第一节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目标与收入乘数
目标: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乘数: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收入乘数没有考虑利率和价
格变动的影响;而在IS—LM模型和AD—AS模型中,有利
率和价格变动,它们将会影响到收入,使实际的收入乘数
作用缩小。
IS曲线的方程:
            

二、消除失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1.增加政府开支
GP&#61613;&#61614;AE &#61613;&#61614;NI或Q&#61613;&#61614;消除失业
2.减少政府税收
NT&#61615;&#61614;DI &#61613;&#61614;C &#61613;&#61614; AE &#61613;&#61614;NI或Q&#61613;&#61614;消除失业;
但税收乘数小于支出乘数,因此,在分别使用两种政策
手法时,要消除同样的收入缺口,需要减少的税收数额
大于增加的支出数额。
三、消除通货膨胀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1.减少政府购买支出
2.增加政府税收

第二节   自动的财政政策
一、税收的自动变化
在经济衰退时,收入水平的下降会使税收数额自动减少;这与相机抉择减税的财政政策意图相吻合;它起着自动抑制经济衰退的作用。

在经济高涨时,收入水平的上升会使税收数额自动增加;这与相机抉择增税的财政政策意图相吻合;它起着自动抑制经济膨胀的作用。


二、税收体系:   税收分类

按征收对象:财产税、所得税、货物税;

按货币价值:从价税、从量税;

按纳税方式:直接税、间接税;

按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累进税、累退税、比例税;

三、自动的财政收支变化

衰退&#61614;少收多支&#61614;赤字&#61614;注入增加;

膨胀&#61614;少支多收&#61614;盈余&#61614;漏出增加;

自动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第三节  综合的财政政策
一、衰退与赤字
实际赤字=自动的赤字+相机抉择的赤字
经济衰退时期可根据实际赤字与自动的赤字的关系来判断相机抉择政策的性质;
实际盈余=自动的盈余+相机抉择的盈余
经济膨胀时期可根据实际盈余与自动盈余的关系来判断相机抉择政策的性质。
二、年平衡预算与充分就业的预算
三、财政赤字的弥补
第八章  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
第一节  银行及其货币创造
     一、偿付能力与灵活性
银行偿还其债务的能力即银行的偿付能力。银行同时作为债务人和债权人,必须在失去偿付能力和获得利润之间作出选择。
银行须备有足够数量的现金以便储户随时提取,即银行的灵活性。银行必须在增加灵活性从而因持有现金增加而增加机会成本,与失去灵活性从而增加风险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偿付能力和灵活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成本却是相同的,保持较高偿付能力和较高灵活性的机会成本都是因此而减少的收入。

二、法定准备金制度
银行为应付储户提款而保留的资金称为准备金或银行储备;银行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例称为准备率或法定准备率rr。
必要准备金=储蓄额×法定准备率
银行持有准备金的方式:自己库存现金或存入中央银行;准备金又可分为一级储备和二级储备。
银行的准备金超过必要准备金的部分就是过度储备;
过度储备=现有的总储备–必要准备金
800美元=1000美元–1000美元×20%
当银行已有资金贷出时,过度储备是剩余资金即现有总储备减去必要准备金之后的余额。过度储备的大小决定着银行贷款的多少和规模。

三、银行业务与货币创造
1.支票交易;  
2.贷款与货币创造;
3.货币创造过程;

四、银行的货币乘数
通常把一笔存款造成的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倍数称为银行货币乘数。
以公式表示:BM=1/rr=1/20%=5;
银行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漏出量的多少;该乘数中银行必要储备是唯一的漏出量;如果再考虑到其它一些漏出量,就可得到与实际情况更接近的银行货币乘数。
考虑到现金漏出量Cu的银行乘数:

BM2=

考虑到定期储蓄漏出量的银行乘数:

BM3=

第二节  货币政策
一、现金的供给
银行的货币乘数源于支票交易;M1为既定的货币总量;现金的增加使其对支票帐户的比例增加,即意味着支票帐户及支票交易的减少;也就意味着货币乘数从而货币供给数量的减少。
二、法定准备率的控制
其政策作用机制如下:
rr&#61615;&#61614;ER&#61613;&#61614;贷款&#61613;&#61614;BM &#61613; &#61614;MS&#61613;
rr&#61613;&#61614;ER&#61615;&#61614;贷款&#61615;&#61614;BM&#61615;  &#61614;MS &#61615;
三、贴现率
10000–10000×10%×3/12=9750
四、公开市场业务
五、货币政策的运用
                                 萧条时期                              通货膨胀时期

调整法定       降低法定准备率&#61614;商行扩大      提高法定准备率&#61614;商行收
准备率           放款、增加货币量、降低利      缩放款、减少货币供应、
                       率、促进企业投资,AD&#61613;。      提高利率减少投资,AD&#61615;。

央行调           降低贴现率&#61614;促进商行向央       提高贴现率&#61614;减少商行向
整贴现率       行借款、增加向企业贷款、        央行借款、迫使商行收缩
                       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        放款、减少货币供应量、
                       扩大投资,从而AD&#61613;。               提高利率减少投资,AD&#61615;。


公开市场       买进政府债券&#61614;央行的支票      卖出政府债券&#61614;央行得到
买卖政府       进入市场并被存入商行,于      商行的支票即商行减少活
债券业务      是商行扩大放款、货币供应       期存款,也就减少放款,
                       量增加,利率下降,I&#61613;AD&#61613;。 货币供应减少利率提高AD&#61615;
第九章  综合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凯恩斯主义的传导机制
1.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利率与货币:要点
(2)传导机制图表:教程
(3)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扩张性:MS&#61613;&#61614;r&#61615;&#61614;I&#61613;&#61614;AE&#61613;&#61614;Q&#61613;;
紧缩性:有与上述相反的作用机制;

结果:
实现经济扩张或收缩,消除失业或膨胀,并最终实现经济稳定。

2.一些关键环节的数量测定
在货币传导机制作用过程中,难以测定的环节有:
v=&#61508;&#61513;&#61604;&#61508;r; MD=MS的时间;a=&#61508;MDA/&#61508;r;

3.市场利息率与实际利息率

市场利息率=实际利息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息率=市场利息率-通货膨胀率

使市场利息率与实际利息率发生偏离
的基本原因,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二、货币主义的传导机制
1.货币主义的传导机制
要点:图表说明;与凯基本观点的区别;测定环节减少,不确定因素。
2.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公式
MS&#8226;V=Q&#8226;P
公式两边取对数并对时间t求导:

上述公式以增长率表示:
&#61508;MS%+ &#61508;V%= &#61508;Q%+ &#61508;P%;
在V稳定的条件下,MS的增加将导致PQ的变化,即&#61508;MS%= &#61508;Q%+ &#61508;P%;
3.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与凯主义的区别;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纯粹的财政政策
纯粹的财政政策是指在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不变时,仅靠政府财政开支和税收变化的财政政策。
1.赤字与货币供给量
赤字——弥补——发行公债
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公债不会使货币供给总量增加:
A.
2.发行债券的挤出效应
即:债券发行的结果是导致利息率上升和私人投资减少。










3.我国的财政赤字及其弥补
增加税收;增发M数量;
发行公债;

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传统看法是,发行公债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有了财政赤字就容易发生通货膨胀,因此,财政赤字、公债发行、通货膨胀就如同三胞胎。而现代理论认为,这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政府是向个人、企业或商业银行出售公债,将公债收入存入银行,就可以向税收一样使命。除了从公债出售到使用这一短暂期间外,公众手中的货币量并无变化,不致引发通货膨胀。

但是,如果政府是向中央银行出售公债,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买进公债,就会使赤字货币化,这等于中央银行创造了相应的货币,通过货币乘数就会成倍地增加货币供应量。因此,赤字货币化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加上扩张的货币政策,有更大的膨胀性,它在刺激总需求AD的同时也提高了价格P,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例如,美国联邦储蓄银行持有的公债在1974~1983年间增加了800亿,虽然只占公众持有公债增量的十分之一,也会增加几千亿的货币供给量,这也正是当时美国经济滞胀局面难以消除的原因之一。
财政赤字货币化图示说明:
A.政府向中央银行出售公债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

赤字货币化的结果:
弥补赤字并消除挤出效应
第三节  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一、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
由公式&#61508;MS%+&#61508;V%=&#61508;NI%可知,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V对MS变动的反应。

V为MS的增函数或不存在函数关系,MS变动对NI都有强有力的影响;
V为MS的减函数时,MS的增加会被V的下降部分或全部抵消。

凯主义认为:V与MS成反比,传导机制:MS&#61613;&#61614;r&#61615;&#61614;MDA&#61613;&#61614;V&#61615;
反之,MS&#61615;&#61614; r&#61613;&#61614;MDA&#61615;&#61614;V&#61613;
所以,货币政策无效。

货主义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是稳定的,不随MS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货币政策有效。

二、货币流通速度与财政政策

纯粹的财政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V对GP变动的反应。如果V随GP的增加而增加,财政政策就起作用;反之则不起作用。

凯主义认为二者有关,财政政策有效。

货主义认为二者无关,财政政策无效。


三、货币流通速度与LM曲线

GP与MS的变动都会影响利率r的变化;进而影响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在这两种政策的传导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环节:货币需求对利息率变化的反应大小。

r变化&#61614;MDA变化大&#61614;&#61508;MD/&#61508;r变化大&#61614;V变化大,LM曲线平缓;
反之, &#61508;MS/&#61508;r变化小,V变化小,LM曲线陡直。
而这将决定两种政策的效应。

货与凯对财政政策的看法:
货币主义:&#61508;MDA/&#61508;r小;
GP&#61613;&#61614;r&#61613;而MDA变动小;
V不动GP政策作用小;
凯恩斯主义: &#61508;MDA/&#61508;r大;
GP&#61613;&#61614;r&#61613;而MDA变动大;
V&#61613;变动GP政策作用大;

货币主义:
r1r2;Q1Q2挤出Q2Q4
凯主义:
r1r3;Q1Q3挤出Q3Q4

货与凯对货币政策的看法:
货主义:&#61508;MDA/&#61508;r小,LM陡峭,MS增加,LM移动幅度大,r降幅大,Q增加幅度大,所以MS&#61613;&#61614;Q&#61613;; r1~r2 Q1~~Q2 M政策作用大。凯主义则与之相反。

第十章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
一、国民收入在国际间的流动
定义: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年内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易所引起的收支总额的对比;这是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记录。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具体说明:(教程)
假定英国为本国;美国为外国;
借方(减方):国民收入流向国外;英镑换美元;本币供给外币需求;
贷方(增方):国民收入流向国内;美元换英镑;本币需求外币供给;
国际收支平衡项目内容有三类:
1经常项目;2资本项目;3官方储备项目;前两项为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后一项则用来填补国际收支的差额,以ORT表示。

二、外汇市场的供求与汇率
1.外汇与汇率
(1)外汇:以外币表示的用以进行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它包括可兑换的货币和以外币表示的各种有价证券。
(2)汇率:两国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或者说是一国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其表示方法有两种: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标出可兑换的若干单位的本币;本币/外币=汇率=8¥/1$=8&yen;;本币升值,汇率下降;本币贬值,汇率上升;因此,外汇汇率的升降和本国货币的价值变化成反比例关系。
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标出可兑换的若干单位的外币;外币/本币=汇率=2$/1&pound;=2$;本币升值,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汇率下降;因此外汇汇率的升降与本币的价值正相关。

(3)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指包括本币在内的各种货币进行交易的场所,包括各种经营外汇交易业务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国的货币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该国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外汇市场上本币与外币的往来如图所示:
图10—1英国为本国,美国为外国:

2.均衡汇率的形成过程
(1)英镑的需求:图中乙由甲进口商品,应付甲货款,由美元换英镑,并由纽约银行代为转付,银行将在乙的存款项下拨款给甲商并通知英伦敦银行,结清乙对甲的债务关系。但需将美元换成英镑,显然,就乙而言,英镑的美元价格越高,乙进口甲的商品就越少,对英镑的需求也越少。反之,英镑的美元价格越低,则乙商进口越多,对英镑的需求越多。
(2)英镑的供给:英丁进口美丙的货物,也应由银行转付丙现款。伦敦银行则通知纽约银行结清丁对丙的债务关系。但丁是由英镑换美元,显然,英镑的美元价格越高,1英镑换的美元越多,则丁越愿意多进口,英镑的供给就越多;反之,则英镑的供给越少。

(3)均衡汇率的决定:
在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的情况下,汇率由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当市场汇率较高时,英国的进口大于出口,英镑的供给大于需求,则英镑的价格要下跌(美元价格要上升),使英国的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英镑的供给与需求趋于均衡,并形成均衡汇率;反之,当市场汇率较低时,英国的出口大于进口,英镑的需求大于供给,则英镑的价格要上升(美元的价格要下跌),英镑的供求又会趋于均衡,并形成均衡汇率。

如图10—2所示:
3.均衡汇率的变动
凡汇率以外的因素引起的英镑供求数量的变动,都会引起英镑供求曲线的移动,从而使英镑的均衡汇率发生变动。

三、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
1.浮动汇率 在没有政府干涉的情况下,由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供求关系自由决定的汇率,即称为浮动汇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方面,均衡汇率由国际收支的均衡过程决定;另一方面,国际收支也会由于汇率的变动自动趋于均衡。

其自动均衡机制如下:
当P&pound;高时,英进口>出口,S&pound;>D&pound;&#61614;P&pound;&#61615;&#61614;出口增加, D&pound;增加;
&#61614;进口减少, S&pound;减少;结果收支平衡。
当P&pound;低时,英进口<出口,S&pound;<D&pound;&#61614;P&pound;&#61613;&#61614;出口减少, D&pound;减少;
&#61614;进口增加, S&pound;增加;结果收支平衡。

2.固定汇率
由政府的货币管理机构通过法律程序规定,并通过干预外
汇市场的供求来加以维持的汇率称为固定汇率。由于汇率
不能随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变动,因而它失去了调节国
际收支趋向于均衡的作用。


四、国际收支与汇率
1.经常项目:
国际收支关系即为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关系。
进口取决于:本币汇率;实际收入;
若本币汇率既定则进口函数为:
IM=MPM&#8226;Q;
MPM=&#61508;IM/&#61508;Q;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

2.资本项目:
金融资产的进出口。 金融资产的出口表示本国货币的需求;(以外币换成本币来购买) 金融资产的进口表示本国货币的供给;(以本币换成外币去购买) 通常调节一国金融资产进出口的主要因素即是本国的市场利息率。

国内金融市场上的利息率越高,外国购买本国的金融资产越多,本国的金融资产出口越多,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也就越多;同时,由于本国利率高,本国人会减少对外国金融资产的购买
而增加对本国金融资产的
购买,从而使金融资产的
进口减少。因此,当利率
提高时,本国金融资产的
出口会增加而进口会减少,
这意味着净资本流入的增
加,即资本项目的国际收
支会朝着顺差的方向发展,
ORT>0。

相反,国内市场的利率降低,外国人会减少对本国金融资产的购买,而本国人会到国外寻求更有利的金融资产,于是金融资产的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这意味着净资本流出的增加,国际收支朝着逆差的方向发展,ORT<0。

第二节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一、外部均衡的条件
外部均衡又称对外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即该国官方储备差额ORT等于零。
经常项目差额=EX–IM;资本项目差额=AX–AM
国际收支总差额用EB表示:
EB=(EX-IM)+(AX-AM)=ORT
均衡条件:EB=EX-IM+AX-AM=0
或是IM-EX=AX-AM
其中IM-EX为经常项目的净进口;
AX-AM为资本项目的净出口;
净进口(逆差值)=净出口(顺差值)
国际收支相等即外部均衡实现.

用函数形式表示:
IM=f(ER+,Q+);EX=f(ER–)
AX=fax(r+);AM=fam( r–)
因此外部均衡公式又可写为:
f(ER+,Q+)–f(ER–)= fax (r+)– fam ( r–)
二、外部均衡曲线
XP表示金融资产的净出口(顺差额)
XP=AX–AM= fax (r+)– fam ( r–)
MP表示经常项目的净进口(逆差额)
MP=IM–EX= f(ER+,Q+)–f(ER–)
由此可推出外部均衡曲线。如下图所示:


三、影响EB曲线变动的因素 凡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都能影响EB曲线的移动。
EB——汇率:(r、P、Q)
1.即r与ER正相关:
利率r&#61615;&#61614;XP&#61615;XP<MP&#61614;ORT&#61615;&#61614;ER&#61615;&#61614;
&#61622;EX&#61613;
&#61623;IM&#61615;;XP=MP &#61614;&#61615;ER2&#61614;EB右移至EB2;
2.ER与MS或P反相关:
MS&#61613;&#61614;P&#61613;&#61614;ER&#61615;(=Pf/P);
P&#61613;&#61614;Q&#61613;&#61614;IM&#61613; &#61614;ORT&#61615;&#61614;ER&#61615; &#61614;EB右移至EB2 ;
3.ER与Q反相关:
Q &#61613;&#61614;IM&#61613; &#61614;ORT&#61615;&#61614;ER&#61615; &#61614;EB右移。
补充说明,修改P267,见以下二页。
凯恩斯主义:Q&#61613;&#61614;IM&#61615;&#61614;MP&#61613;&#61614;ER&#61615;; r&#61613;&#61614; AX&#61613;&#61614;XP&#61613; &#61614;ER&#61613;; 货币主义:  Q&#61613;&#61614;MDT&#61613; &#61614;ER&#61613;;          r&#61613;&#61614;MDA&#61615; &#61614;ER&#61615; ;
推导如下:货币购买力平价公式     ER=Pf/P           (1)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货币供给=货币需求
由MS/P=MD(r,Q)得P=MS/MD( r,Q);     (2)
同理,在外国货币市场上则
由MSf/Pf=MD (rf,Qf)得Pf=MSf/MDf (rf,Qf) (3)
将(2)和(3)代入(1)得
本币汇率




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由本国与外国的货币供给的相对比率及外国与本国货币需求的相对比率决定。
在MD与MDf不变时,

ER由MS和MSf的相对变动比率决定:ER与MS反相关,即当货币供给MS&#61613;&#61614;P&#61613;&#61614;ER&#61615;(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原200/100, 1&pound;=2$;200/200 ,1&pound;=1$;)。

ER 与MSf正相关MSf&#61613;&#61614; Pf &#61613; &#61614; ER&#61613;(本币升值,外币贬值;300/100 1&pound;=3$)
反之,如MSf/MS不变,则ER取决于MD/MDf:与MD正相关,与MDf反相关。而因MD和MDf为r、Q和rf、Qf的函数,所以ER最终取决于r、Q和rf、Qf。与Q正相关,与Qf
反相关;与r反相关,与rf正相关。其作用机制如下:
因为NDT为Q的正比函数,如果:
Q&#61613;&#61614;Q>Qf   则MD>MDf,本币汇率ER&#61613;(本币升值,外币贬值)
Qf&#61613;&#61614; Qf > Q则MDf >MD,本币汇率ER&#61615; (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又因为MDA为r的反比函数,故
如果r> r f,则MDA &#61615; &#61614;MD<MDf,本币汇率ER&#61615;
即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如果r f > r,则MDAf &#61615; &#61614;MD > MDf,本币汇率ER &#61613;
即本币升值,外币贬值。
四、将EB曲线加入IS—LM模型
图示:E点在EB右边,ORT<O,
MP>XP,本币供大于求,ER&#61615;
EB右下移;ER&#61615;,EX&#61613;&#61614;IS右上移
EX&#61613;和IM&#61615;&#61614;MP&#61615;; MP= XP
图示:E点在EB左侧,ORT>O,
XP>MP,本币求大于供,ER&#61613;
EB左上移; ER&#61613;EX&#61615;&#61614;IS左下移,
EX&#61615;和IM&#61613;&#61614;MP&#61613;; MP= XP
第三节  开放经济的宏观政策
一、浮动汇率制度下
          的财政政策
二、浮动汇率制度下
          的货币政策
三、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图1) 四、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顺差的调整(图2)
图1
图2
五、充分就业的内外均衡
图1
图2
内外均衡的调整
图3
1.AE > Y,MP>XP;紧缩性政策
2.AE<Y,MP <XP;扩张性政策
3.AE>Y; MP<XP;扩张货币,紧缩财政
4. AE<Y;MP>XP;紧缩货币,扩张财政
5.AE=Y ;MP>XP;紧缩货币,扩张财政
6. AE=Y; MP<XP扩张货币,紧缩财政
7. AE >Y;MP=XP紧缩货币,紧缩财政
8. AE<Y;MP=XP扩张货币,扩张财政
9. AE=Y; MP=XP;  理想状态。
四重均衡的公式表示
产品市场的均衡:
       I(r,Q)+GP+X(P,ER)=S(Q)+NT(Q)+M(Q,P,ER)
货币市场的均衡:
       MS=MD(Q)+MD(r)
劳动市场的均衡:
       Q=Qf=Nf=Nd=Ns=h(W/P);Q=f(N),N= h(W/P);
外部市场的均衡:
       IM(Q,P,ER)–EX(P,ER)=AX(r)–AM(r)

下载地址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