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篇心理测量的文章 ,对编制问卷会有帮助
文件格式:Word
可复制性:可复制
TAG标签: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0-04-28 09:02
介绍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
曾维希 张进辅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规律性
根据文化适应的过程理论和文化适应的模式理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不适应问题背后有其稳定的规律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对文化适应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提出了文化适应的五阶段模式假说,分别是“接触阶段”、“不统一阶段”、“否定阶段”、“自律阶段”和“独立阶段”。在刚进入异文化的“接触阶段”,个体对异文化有种新奇感,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此时还没有感受到来自异文化的冲击和压力;随着接触时间、范围与深度的加大,个体开始觉察到异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差异,在异文化的压力之下变得迷惑、情绪低落、孤独,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文化适应进入到“不统一阶段”;而在“否定阶段”,个体时不时会产生攻击倾向,对异文化进行质疑,做出不公正的评判;到了“自律阶段”,个体开始承认文化差异,他们原先怀有的心理防御在这一阶段也开始解除,此时个体已经能比较自然地应付新异的环境,走向适应的初期;在独立阶段”,个体对文化差异的看法更加全面与客观,能够体验丰富充裕的感情生活,采取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而对异文化的良好适应必然会使其日常生活变得日渐顺利,同时还能够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职责。
阿德勒是从文化适应的过程揭示了文化适应的规律性,而拜瑞则从文化抉择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的四种模式 ,分别是“消极固守”、“盲目顺应”、“积极整合”和“边缘化”。弱势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如果想一味地维持母体文化,他(她)会尽量避免同主流文化互动,活在对母体文化的幻想中,在文化适应上选择“消极固守”的文化分离模式。如果个体对母体文化有自卑感,或者异文化对其有强烈的吸引力,个体希望尽力摆脱自己身上的母体文化烙印,忽视、拒绝母体文化,对异文化表现得过于热衷,这是一种“盲目顺应”的适应模式。当然,如果个体既想维持母体文化又想与主流文化积极互动,从而采二者之长,那么他(她)就使用“积极整合”的文化适应策略,反 |
下载地址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