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动力
动力, 城市化
相关词条:动力, 城市化
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是人类进入2l世纪发展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历史地看,城市化过程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相同步,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但现代城市化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一般而言,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传统的农村型向现代的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个转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城市化不仅仅是乡城人口结构的变化,而且是产业结构以及区域整体空间结构的变化,是现代城市文明深刻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就必然研究城市化运动的规律;各国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也就普遍重视了城市化发展战略。因此,深入地进行城市化战略以及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共分为七章,分别是:第一章城市化理论的回顾;第二章城市化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第三章产业转换与城市化;第四章制度安排与城市化;第五章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第六章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与对策;第七章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目录:
摘要
导言
第一章 城市化理论的回顾
第一节 城市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城市化的定义
二、城市化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城市化的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城市区位论
第三节 二元结构理论
一、古典主义学派——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
二、新古典主义模型
三、二元经济部门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
四、发展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第四节 人口产业转换理论
一、人口迁移转变假说
二、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第五节 非均衡增长理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二、弗里德曼的中心一边缘理论
三、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理论
四、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第六节 生态学派理论
一、田园城市论
二、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论
三、有机疏散论
四、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五、山水城市论
第七节 城市化理论的简单评价
一、劳动力收入的差距是决定乡一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二、城市制造业部门的集聚所形成的综合优势是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的阶段性描述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章 城市化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人口乡一城转移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出现与人口迁移
二、产业转移与城市的扩张
三、个体迁移对城市化的贡献
第二节 个人乡一城转移的动力模型
模型I:微观个体的效用模型
第三节 城市化的推力与拉力模型
模型Ⅱ宏观城市化的拉力模型
模型Ⅲ宏观城市化的推力模型
第四节 对模型的进一步说明
第三章 产业转换与城市化
第一节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演进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二、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第二节 农村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力
一、农村经济发展与剩余劳动力的推动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生产要素
三、农业发展对城市的产品与市场贡献
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
第三节 工业化的扩张是城市化的主要拉力
一、空间要素的集聚——工业规模的扩张
二、工业化形成的拉力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三、工业化在城市化动力系统中的地位
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发动力
一、第三产业的“吸引力”是城市化的后发动力
二、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化的作用机理
三、新兴产业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第四章 制度安排与城市化
第一节 制度及其作用
一、制度的本质和作用
二、城市化的进程演变——从制度角度看问题
第二节 城市化动力机制中的制度变迁
一、制度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
二、制度安排和变迁对动力机制的影响
三、制度创新与城市化的调适
第三节 城市化中的具体制度安排
一、“扩张工业化”的制度安排
二、“促进城市化”的制度安排
第四节 城市化动力机制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一、政府干预与调控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功能设置
二、政府对城市化进程干预与调控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对城市化进程干预及调控的方式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
第一节 影响个人乡一城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迁移者的个体特征
二、经济因素
三、非经济因素
第二节 结构转换中的劳动力流动
一、工业扩张对劳动力的绝对吸收
二、工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三、第三产业的性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中的劳动力流动
一、技术进步下的经济扩张类型
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四、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五、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总效应
第四节 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累积效应
一、理论基础:极化效应
二、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扩张效应
三、劳动力流入——城市增长的循环累积关系
第六章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与对策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城市化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7年)
二、城市化的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三、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1978~1997年)
四、城市化的全面推进时期(1998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效应
一、城市产业与农业之间比较利益的驱动
二、农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所产生的扩张
三、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剩余的推动
四、制度变迁的影响:一般性描述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制约因素
一、工业化拉力不足
二、制约工业化的制度因素
三、城乡要素流动障碍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加快非农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三、建立高效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
四、扩大城市化的制度创新领域
五、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模式
一、中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城市化战略的基础
二、中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选择
三、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匹配
第七章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第一节 河南省城市化的历史回顾及动力机制分析
一、河南省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二、河南省城市化发展历程中的动力机制演进
第二节 河南省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体系趋于合理
二、城市布局不均衡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三、城市功能的特色已逐步显现
第三节 河南省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二、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城市化发展
三、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弱
四、城市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五、城市聚集效益比较低
六、城市综合实力不够强
七、乡村城市化缺乏规划
第四节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动力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工业化进程
二、不断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三、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壮大了第三产业
四、大力改善就业环境,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五节 河南省未来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一、促进中心城市扩张,构建中原城市群
二、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小城镇
三、河南省选择区域的城市化
第六节 河南省小城镇建设模式案例分析
一、产业联合推动的城镇化一镇平模式
二、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文留模式
三、体制创新推动的城镇化——竹林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