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论坛下载系统

能源 煤炭电力 石油 成品油 燃气 其他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分析 > 能源行业 > 电力 >

中国风电及电价发展研究报告

文件格式:Pdf 可复制性:可复制 TAG标签: 电力行业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0-03-26 11:57
介绍

中国风电及电价发展研究报告
一、 中国风电电价定价机制的演变过程
中国的并网风电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发展,尤其是“十一五”期
间,风电发展非常迅速,总装机容量从1989 年底的4200kW 增长到2008
年的1,200 万kW ,跃居世界第四位,标志着中国风电进入了大规模开
发阶段。总体看来,中国并网风电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期示
范阶段、产业化建立阶段、规模化及国产化阶段。各阶段的电价特点及
定价机制概括如下:
(一) 初期示范阶段(1986-1993 年)
中国并网型风电发展起步于1986 年。1986 年5 月,第一个风电场
在山东荣成马兰湾建成,其安装的Vestas V15-55/11 风电机组,是由山
东省政府和航空工业部共同拨付外汇引进的。此后,各地又陆续使用政
府拨款或国外赠款、优惠贷款等引进了一些风电机组,建设并网型风电
场。由于这些风电场主要用于科研或作为示范项目,未进入商业化运行,
因此,上网电价参照当地燃煤电价,由风力发电厂与电网公司签订购电
协议后,报国家物价部门核准,电价水平在0.28 元/kWh 左右,例如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建成的达坂城风电场,上网电价不足0.3 元/kWh
总体来说,此阶段风电装机累积容量为4200kW,风电发展的特点是
利用国外赠款及贷款,建设小型示范电场。政府的扶持主要是在资金方
面,如投资风电场项目及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风电电价水平基本与燃
煤电厂持平。
(二) 产业化建立阶段(1994-2003 年)
2
1994 年起,中国开始探索设备国产化推动风电发展的道路,推出了
“乘风计划”,实施了“双加工程”,制定了支持设备国产化的专项政
策,风电场建设逐渐进入商业期。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培育刚刚起步的
中国风电产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技术和政策上的重重障碍,中国
风电发展依然步履维艰。每年新增装机不超过十万千瓦。到2003 年底,
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仅56.84 万千瓦。
这一阶段,风电电价经历了还本付息电价和经营期平均电价两个阶
段。1994 年,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电网管理部门应允许风电场就近上网,
并收购全部上网电量,上网电价按发电成本加还本付息、加合理利润的
原则确定,高出电网平均电价部分的差价由电网公司负担,发电量由电
网公司统一收购。随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电价根据“厂网分开,
竞价上网”的目标逐步开始改革。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电价政策呈现出如下特点:上网电价由风力
发电厂与电网公司签订购电协议,各地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后,报国家物
价部门备案,因此,风电价格各不相同。最低的仍然是采用竞争电价,
与燃煤电厂的上网电价相当,例如,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建设的张北风电
场上网电价为0.38 元/千瓦时;而最高上网电价每千瓦时超过1 元,例
如浙江的括苍山风电场上网电价高达每千瓦时1.2 元。
由此可见,从初期示范阶段到产业化建立阶段,电价呈现上升趋势。
(三) 规模化及国产化阶段(2003 后)
为了促进风电大规模发展,2003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第一期
全国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将竞争机制引入风电场开发,以市场化方式

下载地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