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际经济学》内部试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计算)详细解析
以下内容考人大世界经济专业和国际贸易学专业的同学可以好好看看……都是人大本科同学发给我的学习资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哦!!!!!
第一章 序论
二、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昆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国际分工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
二、名词解释
1、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实际上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进而交换,便可以通过贸易获益,世界的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2、比较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节·李嘉图提出,他指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低生产率,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即优势(劣势)在生产不同产品中从某个方面看是不同的,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彼此的贸易中获得利益。
3、贸易条件。一般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经率,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进行计算。所谓贸易条件改善是指,与基期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之为贸易条件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