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经济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需预修高等数学等前期课程作为基础。 
基本内容:本课程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对社会经济现象数字资料搜 
集、整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其中的原理与方法不但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 
关系和变动规律,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等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统 
计学认识社会的作用;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并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关情况,学会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习题指导与练习。 
 
教学用书:李洁明、祁新娥著:《统计学原理》(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1周)第一章 总论 
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2、统计的三种含义、性质与特点 
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统计的三种含义。即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即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 
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 
之一”。(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即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 
计指标、统计指标体系、流量及存量等概念;并明确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第2、3周)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1、统计调查的意义、任务和分类 
2、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4、统计分组 
5、分配数列 
6、统计表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统计调查的意义、种 
类和方法。特别是明确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概念;明确统计报 
表与普查的区别、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2)调查方案、问卷设计的有关问 
题。尤其明确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3)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并运 
用统计分组的种类。(4)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5)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 
规则。 
 
(第4、5、6周)第三章 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3、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4、众数、中位数 
5、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 
6、标准差、标准差系数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总量指标的意义、 
作用和分类。特别要注意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不同特点。(2)相对指标的概念 
和种类。尤其要注意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3)平均指标的 
概念、特点和作用,掌握各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应用条件以及几种平均数之间 
的关系。(4)标志变动度的概念、种类和作用及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其中重点是 
标准差与离散系数的计算,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标准差和离散系数来判别社会经济 
现象的代表性。 
 
(第7、8、9周) 第四章 动态数列 
1、动态数列的编制 
2、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3、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 
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4、长期趋势的测定: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 
5、趋势线配合法:直线趋势 
6、趋势线配合法:曲线趋势 
7、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 
8、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测定季节变动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动态数列的4种水平 
分析指标的涵义及计算。重点是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的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 
均数)。(2)动态数列的4种速度分析指标的涵义及计算。重点是平均发展速度的 
两种计算方法(水平法和累计法)及应用。(3)长期趋势预测分析方法。重点是 
移动平均法与最小平方法。(4)季节变动分析方法。重点是掌握移动平均趋势剔 
除法测定季节比率(用除法)。 
 
(第10、11周) 第五章 统计指数 
1、指数的涵义、作用与种类 
2、综合指数的编制 
3、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4、因素分析的基础——指数体系的概念、作用与编制 
5、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 
6、总量指标变动的多因素分析 
7、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8、包含平均指标变动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指数的概念、作用 
和种类。注意区分广义指数和狭义指数两种涵义;明确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数量指 
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等的区别。(2)总指数的编制。其基本形式有两种:综合 
指数和平均指数。平均指数主要有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 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掌握三种情况:总量指 
标的两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 
 
(第12、13、14周) 第六章 抽样调查 
1、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2、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 
3、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4、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5、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及其计算 
6、全及指标的推断 
7、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 
8、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 
9、假设检验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在理解抽样调查概 
念、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以下概念:总体和样本,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重复 
抽样和不重复抽样。(2)在几种抽样组织方式中,简单随机抽样是衡量其他抽样 
方式调查效果的标准,因此它是最基本的抽样方式。(3)类型抽样的特点是它把 
统计分组法和贯彻随机原则结合起来。类型抽样的两种方法:等比例类型抽样和不 
等比例类型抽样。要掌握等比例类型抽样的抽样误差计算方法。(4)等距抽样方 
法具体包括:按无关标志排队和按有关标志排队等距抽样;随机起点、半距起点和 
对称等距抽样。按无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一般用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式计算抽 
样误差;按有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按类型抽样方式计算抽样误差。(5)整群抽 
样的特点和方法。要掌握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计算。提高整群抽样效果的关键是在 
分群时尽量增大群内方差降低群间方差。(6)全及指标的推断。其主要方法是区 
间估计。进行区间估计重点是两个问题:一是计算抽样误差,二是根据抽样误差估 
计、推断总体指标所在的范围,以及在这个范围的可靠程度。(7)假设检验的概 
念及一般方法。掌握常用参数的假设检验。 
 
(第15、16周) 第七章 相关分析 
1、相关分析的意义和任务 
2、散布图和相关表 
3、相关系数的测定与应用 
4、直线回归方程 
5、曲线回归方程 
6、估计标准误差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相关关系的特点及 
种类;判断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几种常用方法。(2)相关系数的概念极其常 
用计算公式;并了解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及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判断标准。(3) 
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相关分 
析和回归分析在密切联系同时又有很大的区别,要注意这两者的区别之处。(4) 
熟练应用最小平方法求出y对x的回归方程: = a+bx ,理解参数a、b的含义。(5) 
理解估计标准误差统计分析指标的含义,掌握其计算公式以及这个指标的作用。 
 
(第17、18周) 第八章 国民经济核算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3、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 
4、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5、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测定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 国民经济核算的 
有关基本概念,核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 
容。(2)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 
的基本概念及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运用国内生产 
总值及指数因素分析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进行分析。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134319&page=1&fromuid=1828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