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论坛下载系统

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博弈论 制度经济学 经济史 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 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 发展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国防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 农林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返回首页

分工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比较

文件格式:Word 可复制性:可复制 TAG标签: 分工理论 历史发展及其比较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9-09-23 14:54
介绍

 

分工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以前,经济学家们己经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分工思想,如柏拉图在公元前年曾论述过分工专业化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认为分工是市场和货币的基础。威廉·配第,在世纪末也认识到专业化对生产力进步的作用,认为荷兰人之所以有较高的商业效率,在于他们使用专用的商船来运输不同的货物。斯密的分工思想是分工理论发展第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他也是第一位真正把分工问题作为经济学核心的经济学家。正如熊彼特所说“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想到要如此重视分工。”古典经济学之后,则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对分工问题的忽视和抛弃,而是以资源配置问题取代了对分工问题的研究,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转变为在既定的分工和组织环境下,如何实现最大的效用问题。杨格(AY)1928年发表的论文《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是对斯密关于分工思想的第一次复活,并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作出了重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超边际的分析方法,对斯密的思想进行了模型化的复活,并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建立了经济学的框架体系。
在本文的研究中,分工理论是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但是,选择哪一种分工理论为基础来解释产业集聚的形成以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却是一个需要慎重比较和分析的问题。因此在本部分中,论文将首先介绍主要的分工理论,并作出简要的述评。然后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解释笔者选择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基础上研究产业集聚形成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原因。
下载地址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