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论坛下载系统

经济学 计量与统计 工商管理与财会 金融投资学 其他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 > 经济学 >

中国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

文件格式:Word 可复制性:可复制 TAG标签: 农户 预防性储蓄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9-10-17 16:35
介绍

中国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

 
杭斌     申春兰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030012)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重新定义了预防性储蓄的概念,并在自适应预期和持久收入假说的框架下估计了农户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农户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在1997年前后存在显著差异;随后本文又在短期动态消费函数(ECM)中引入了代表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解释变量,对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做出了具体解释。本文的结论是:1997年以来农村学杂保育费和医疗保健费等服务项目费用飞涨以及农产品生产价格持续下滑是农户预防性储蓄骤然增加、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其中,由于教育、医疗支出关系到农户的长远利益,其价格上涨对消费的负影响远远大于农产品价格下跌带来的负效应。
关键词:收入不确定性 消费不确定性 预防性储蓄
 
 一、引言
最早对预防性储蓄进行分析的是LeLand(1968),他把预防性储蓄定义为由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额外储蓄。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预防性储蓄占全部储蓄的比重就会提高,从而导致储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有研究表明,即使是社会保障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预防性储蓄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Skinner(1988)在效用函数为常相对风险厌恶的假设下发现,美国预防性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高达56%;他在随后(1990)的研究中还认为,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的高储蓄率主要是预防性储蓄行为引起的。近年来,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现象已经引起经济学界高度重视,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许多学者认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些研究似乎都没有对“预防性储蓄”这一概念进行认真推敲,并且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都是通过定性分析得出的,为数不多的定量分析也偏重于对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研究。
下载地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