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论坛下载系统

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博弈论 制度经济学 经济史 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 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 发展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国防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 农林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返回首页

宏观经济学

文件格式:其他 可复制性:可复制 TAG标签: 宏观经济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0-04-18 16:37
介绍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本章重点] GDP定义以及核算方法;GDP折算系数;国民收入核算五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国民收入基本公式等。

[本章难点] GDP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五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国民收入基本公式。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4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如果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森林中的树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森林整体,而不是其中的树木。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一)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虽然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对总体经济行为分析离不开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但是,总体经济行为绝非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微观经济学的一些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分析与微观经济学分析互为补充

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在假设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则在假设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可以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有其研究视角和功能,并且这些视角和功能可以互相补充。这种互补性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为全面。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总体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运用总量分析方法。例如,研究价格时不是研究某一产品价格如何尤其供求对比情况决定,而是研究社会物价总水平如何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对比情况以及其他总量因素来加以决定。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法时,不仅要注意经济个体的数目,还要注意各经济主体行为在总体经济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宏观经济学中同样有短期和长期,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还有大量应用在微观分析中的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方法。



四、宏观经济学鸟瞰和章节安排



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所谓稳定增长是指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增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第一,西方学者必须探寻是哪些市场以及每个市场的哪些经济变量决定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在明确这些变量以后,需如何制定政策来控制这些变量,以便使国民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这两项内容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可以用下图来加以说明。                              



产品市场

总需求曲线  货币市场

短期决定及对策            国际市场

总供给曲线——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

国民收入  长期决定及对策——经济增长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有关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的不同意见和对策



图1-1 宏观经济学鸟瞰图

    从图1-1种可以看到,国民收入(在宏观经济学中经常被简称为收入)的决定在短期中和在长期中是不相同的。

图1-1也表明,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又取决于三个市场的变量,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情况。本书的第四章论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并把两种市场的共同作用加以综合,其内容被称为IS–LM 分析。第五章论述了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第六章引入了以前各章所省略掉的价格变量,一方面根据IS–LM 分析推导出总量需求曲线,另一方面又根据劳动市场的情况得出总量供给曲线,并根据这两条曲线来对国民收入在短期中的变动加以解释。第七章论述的是失业和通胀问题,第八章说明国民收入长期的决定,即经济周期论和经济增长论。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理解该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总产出与总收入



由于把利润看作是产品卖价扣除工资、利息和地租等成本支出后的余额,因此,产出(生产的价值)总等于收入即要素报酬。



三、总产出与总支出



由于企业把未卖掉的产品看作是存货投资,因此,产出又总等于支出。



第三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一、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即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用公式为:

GDP = C +I + G + (X-M)

1、消费支出(C):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含在内。

2、投资支出(I):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总投资,即:净投资加重置投资。

3、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

4、净出口(X-M):指:净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表示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紧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只有净出口才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二、收入法



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用要素收入即企业成本核算GDP,用收入法核算GDP,除了要包括工资、利息和租金这些要素的报酬,还要包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间接税、资本折旧。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这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是人们给政府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佣,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或销售税、周转税。

5、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三、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是最终产品价值中扣除了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后,就得到了净增价值。因此,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了NDP。



四、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价值中扣除了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后,就得到了净增价值。因此,从GN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了NNP。



五、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到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六、个人收入



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收入。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即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七、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不能全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个人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两部门是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消费者和企业,没有税收和政府支出。为了分析简化,在先撇开折旧和进出口贸易,这样,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的构成情况将是:

(一)从支出角度

由于把企业库存的变动作为存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 = C + I。

(二)从收入角度

由于把利润看作是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润和租金的余额,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储蓄。于是,从供给方面看的国民收入构成为: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 = C + S。

由于C + I = Y = C + S,就得到I = 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上述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它决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计划的储蓄总等于企业计划投资。



二、三部门经济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三部门经济中,引进了政府部门。这样就把政府支出和收入活动考虑进去,国民收入的构成将是:

(一)从支出角度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即Y = C + I + G。

(二)从收入角度

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用公式表示:Y = C + S + T。

因为社会总产出等于社会总销售(总支出),总支出价值又构成总收入,所以可将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概括成为:C + I + G = Y = C + S + T。 公式两边消去C,得I + G = S + T,或I = S +(T-G)。



三、四部门经济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上述三部门经济中加进一个国外部门就成了四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将是:

(一)从支出角度

国民收入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是:Y = C + I + G +(X—M)。

(二)从收入角度

    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 = C + S + T +  Kr ,这里,C + S + T的意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意义一样,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是:C +I + G + (X—M)= Y = C + S + T + Kr,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I + G + (X—M)= S + T + Kr 这一等式,也可以看作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因为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以下式子:I = S + (T-G) + (M-X + Kr)。这样,I =S +( T-G ) + (M-X+ Kr)的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第六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一、名义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实际GDP



实际的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三、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如果知道了GDP的折算指数,就可以将名义GDP折算为实际的GDP。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因此,将名义GDP折算为实际GDP的公式为:


由于价格变动,名义GDP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得变动。因此,如果不作特殊说明,以后各章中所讲的产出,总是指实际GDP,并以英文小写字母来表示实际GDP以及其他变量。例如,用y、c、i、g 分别表示实际的产量(收入)、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



[复习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预习内容]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思考题]

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GDP?GDP的衡量方法有哪些?

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本章扩展阅读书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3.曼昆,《经济学原理(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 (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易纲,《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黄亚钧、袁志刚,《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下载地址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