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论坛下载系统

经济学计量与统计 工商管理与财会 金融投资学 其他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 > 计量与统计 >

多维贫困概念及其理论模型

文件格式:Word 可复制性:可复制 TAG标签: 多维贫困 理论模型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9-10-17 10:11
介绍

多维贫困概念及其理论模型

 

尚卫平 姚智谋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贫困应该表现为福利的缺乏,而不仅仅是收入或消费的不足。福利是一个多维概念。将贫困视为多维概念,要求在其程度的测度上对每个选中的福利变量均确定其阈值,即贫困表现为一个人有某个福利特征值小于相应的阈值。据此,本文讨论总结了多维贫困程度测度指标的性质,论证了该指标的可分解性,指出了该指标优于人文发展指数等指标。最后,给出了该指标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并利用该形式进行了国家间贫困程度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贫困 福利 阈值 庇古·戴尔顿累进变换(Pigou-Dalton progressive transfer)   人文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
 
(一)
长期以来,贫困被理解成为一个一维概念,仅指经济上贫困,依据一个人维持生计所需的最低收入或消费水平即贫困线(阈值)作为是否贫困的标准。如世界银行曾根据33个发展中国家贫困状况的研究结果,规定一天一美元作为极端贫困(extreme poverty)的标准和一天二美元作为贫困(poverty)的标准。后来,理论界有人提出贫困应该表现为福利的缺乏。一些福利的获得决定于其收入水平,而另一些福利的享用,如一些公共产品的享用、在存在配给制的社会里的住房供给等,都与货币变量无关。足见,福利是个多维概念,除由收入水平决定外,还可能包含公共产品的提供、住房供给、扫盲和平均寿命等。相应地,在贫困的测度上,是通过设计一个综合指标或指数来涵盖福利的几个主要方面,就这个指标或指数确定一个贫困线作为测度贫困的标准。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推荐的人文发展指数、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于1975年提出的生活质量指数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R·J·埃斯特斯于1991年在《世界社会发展报道卡片》中给出的社会进步指数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福利的指数,其中人文发展指数(HDI)是由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以购买力平价折算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合成的。
笔者认为,以一个由若干经济变量及其它福利变量合成的综合指标或指数及其相应确定的一条贫困线来测度贫困,其实质仅是在更广的意义上界定贫困即拓展了贫困的外延,但仍然是将贫困视为一个一维概念。将贫困视为一个多维概念要求对每个选中的福利变量均确定相应的贫困线,一个人当他有一个福利特征值低于相应贫困线时,他就属于贫困人口(否则,年老的乞丐也不属于贫困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即贫困应被定义为一个人有某个福利特征值小于相应的阈值。
下载地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